• 83阅读
  • 0回复

为何吹捧荆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5-05
第2版()
专栏:

为何吹捧荆轲
山武 易革
在河北省易县荆轲塔前,解放军某部指战员和当地贫下中农,联系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卫道士——荆轲刺秦王未遂的事件,批判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把历史车轮拉向后退的罪行。
荆轲生在战国后期,原是齐国没落奴隶主庆氏的后代。当时,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日趋崩溃,荆轲这个奴隶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悲愤满腔,立志要扭转这个现实。他饱读孔“经”,效法孔老二,周游列国,进行反革命复辟阴谋活动。后来,他跑到燕国,找到了气味相投的奴隶主贵族,结成死党,依附于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太子丹,密谋策划,不惜“杀身以成仁”。孔老二说:“克己复礼为仁。”可见,“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拚死复辟奴隶制度,反对新兴的地主阶级。
战国时期,分封制导致了长期的割据和混战,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损失,人民死伤累累,迫切要求变革,要求国家统一。当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秦王嬴政,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公元前二二七年,秦兵临易水,矛头直指燕国下都(今河北易县)。以燕国太子丹为首的一小撮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搞了一个阴谋诡计,假装向秦国投降求和,派荆轲带了割让土地的地图,把匕首藏在图中,阴谋刺杀秦王。图穷匕首见,秦王没有刺到,荆轲反被秦王用长剑击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哀鸣。所谓“壮士”,无非是螳臂当车的小丑。不久,秦国打败了燕国。到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荆轲塔在易县城西南方一个秃山坡上。荆轲这个为没落阶级卖命的亡命之徒,被历代反动阶级尊崇为“杀身以成仁”的典范,“慷慨悲歌之士”。一切反动阶级都为荆轲大唱赞歌,树碑立传。解放前,每到三月三日,地主豪绅、反动文人就云集在荆轲塔前,凭吊古迹,吹吹打打,上香摆供,把五色幡从塔顶挂到塔底,呼唤荆轲“魂兮归来”。
反动阶级请出亡灵来谒拜,是为着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需要。
正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林彪反党集团主要成员陈伯达,窜到河北,为复辟资本主义游说。他大肆吹捧荆轲
“杀身以成仁”的反革命精神。说什么:“我小的时候读到燕赵北国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时候,就很羡慕,总想到燕赵走一走,没想到现在变成燕赵的人了。”陈伯达为何这样肉麻地吹捧荆轲?
林彪一伙也是象燕国太子丹和荆轲那样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他们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发动反革命政变失败后,怀着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刻骨仇恨,变本加厉,制定《“571工程”纪要》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建立特务组织,把“不成功便成仁”当作反革命的精神武器,作为法西斯纪律,丧心病狂地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但是,他们的结局也和荆轲一样,自取灭亡。林彪仓皇逃奔苏修,机毁人死,“一去兮不复还”了。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谁想阻挡历史前进,就必然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