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中日两国的古代交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5-19
第6版()
专栏:

中日两国的古代交通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日,中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中日航空运输协定,两国之间不久将开辟一条直达航线,这对两国之间进一步加强友好往来,发展睦邻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有着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中日两国就开始了文化交流。到了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
在古代,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是在交通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中日两国之间的交通在古代只能取道海上,使用的交通工具不过是简陋的木船,航行也极不安全。但是这些情况阻挡不了两国人民寻求友谊和探索知识的热烈愿望,他们历尽艰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
大约在公元前后,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了海上交通。到三国时代,中国和日本北九州一带的交通逐渐增多。从公元二三八年起,曹魏和北九州开始正式互派使节,十年中往来达六次之多。
中日两国在唐代往来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两条:早期是由日本的壹岐、对马等岛屿启航,沿朝鲜半岛西岸到达山东半岛;以后是从日本的松浦岛、五岛启航,直抵长江口。当时,中国的江浙一带和日本的贸易特别频繁,明州(现在的宁波)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港口;难波(现在的大阪)是日本的一个港口。
十一世纪,日本统治者禁止人民私自渡海,使日本海船一度绝迹于中国口岸,但北宋的船舶仍不断前往日本。
十二世纪后叶,日本统治者奖励日本商人同南宋贸易,南宋也欢迎外国商人到中国做买卖。因此,当时往来于中国明州和日本港口博多的两国船只日益增多,互相进行访问的两国僧侣都搭乘这种商船。
十四世纪,长崎是日本同中国通航的一个港口。在长崎中岛河畔,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祝愿中国船只航行安全的用石块垒成的“常明灯塔”,塔上刻着“唐船航海安全”六个大字。
浩瀚的东海自古以来就是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天然航道,但是海上的飓风恶浪常常严重影响航船的安全,造成沉船翻船事故。据日本史书记载,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船”,每四艘中就有一艘遇难。唐代扬州高僧鉴真,应日本的邀请去日本。他在十一年间曾五次启航,五次失败,直至公元七五三年第六次才东渡成功,胜利到达日本。日本阿倍仲麻吕(华名朝衡)与我国诗人李白有深厚的友谊,他回日本途中乘坐的船只遇险,漂流到越南,误传溺死,李白写了诗悼念他。
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完善,中日两国间的现代海上交通更加迅速和安全。除了取道海上之外,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还可以通过空中交通进行。但是由于两国间没有直达航线,仍然很不方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为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途。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中日已经签订了航空运输协定,在不久的将来开航之后,北京东京间的航程只需几个小时。那时候,中日两国将更加名副其实地成为“一衣带水”的邻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