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共筑友谊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5-27
第5版()
专栏:尼泊尔通讯

共筑友谊之路
一条新建成的柏油公路,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的闹比斯向西延伸,蜿蜒盘旋在尼泊尔西部的丛山峻岭之中,把加德满都和博克拉这个经济发展中心联结起来。这就是尼中人民友谊的结晶——普里特维公路。
公路全长约一百七十三公里,其中百分之六十穿行在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之间,工程十分艰巨。帝国主义分子曾说什么“这里根本不能修路”,“这条路十年也通不了车”,妄图动摇尼泊尔人民修筑这条公路、发展民族经济的决心。但是,勤劳勇敢的尼泊尔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同中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顽强战斗,开山劈崖,筑涵架桥,从一九六七年四月开工后,经过六年多的时间,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提前完成了全线工程。这条公路已于一九七四年元旦正式移交给尼泊尔政府。这给了那些帝国主义分子一记响亮的耳光!
公路全线除经过多处悬崖陡壁外,还要越过许多大小河流,共有桥梁一百十一座,涵洞近九百个,平均一公里多一点就有一座桥。全线土石工程总量达七百多万立方米。
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整个筑路工程中,紧密团结,互相学习,劳动的汗水流在一起,友谊的深情交织在一起,在尼中人民的友谊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紧密团结 协同作战从闹比斯西行,在加德满都河谷的西部边缘,一座奇峰拔地而起。这里是这条公路最艰巨的工程之一——五十九公里大山崖。在高达一百三十多米的绝壁下,奔腾的特力索里河流水滚滚向西。公路要在山崖的峭壁上横切过去。施工人员必须系上绳索,悬空打炮眼,一炮一炮地把岩石炸去。尼泊尔工人不畏艰险,豪迈地说:“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我们要同中国朋友一起战斗,决心把大山崖劈下来,再危险我们也敢上,再困难我们也要干!”经过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团结,苦干加巧干,改进了施工方法,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终于克服了险阻,胜利完成了施工任务。一位尼泊尔记者在谈到这里的施工情景时说:“真认不出那个是中国人,那个是尼泊尔人,都成了泥人了,真了不起!”
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团结、协同作战,还征服了另一个险峰“老虎嘴”。“老虎嘴”是突出在特力索里河中的一座绝壁,远远看去,象正在狂饮河水的一张老虎嘴。它三面临水,地势险恶,被认为是连猴子都上不去的悬崖。公路要从这里修过去,就必须拔掉“虎牙”,炸掉“虎嘴”。
由于山势陡峭,工作面十分狭窄,一共只能容纳二十余人在上面作业,如果采取一般的施工方法,要八个月才能完成。尼中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周密的现场调查,共同研究,决定在“虎嘴”上开凿两个深十米、直径一米五的大竖井,挖掉两颗“虎牙”,然后再在竖井内埋置大量炸药,用大型爆破的方法,炸掉“虎嘴”。方案确定后,尼泊尔一个民工班勇敢地承担了打竖井的艰巨任务。他们攀援绳索,登上“虎嘴”,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竖井打成了。一千四百公斤的炸药装进竖井后,一按电纽,只听见震天动地一声巨响,硝烟散处,“虎嘴”失去了踪影。
这一次爆破的石方达四千方。大爆破的成功,使工期缩短了三个月,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勤劳勇敢 艰苦奋斗
尼泊尔广大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表现了积极主动、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经常说:要很好地学习尼泊尔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
一九七一年六月,公路上的第一座大型钢索吊桥——蒙格林塔尔吊桥的施工进入紧张阶段。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山洪暴发,特力索里河河水猛涨。工地旁的一座临时修建的人行吊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变了形,在大风中摇摇欲坠。这时,尼泊尔木工西里巴杜挺身而出,主动要求承担抢修吊桥的任务。一个中国技术人员同他一起踏上摇摇晃晃的吊桥,冒着生命危险,向桥中心走去。经过一番艰苦的搏斗,最后终于修复了吊桥,使建桥工程照常进行。
被称为“尼中友谊桥”的马迪河大桥全长三百多米,是普里特维公路的关键工程之一。大桥的七号桥墩必须在洪水到来之前基本修建完成。一天,尼中工人在紧张地劳动一天以后,已经下班休息了。这时,突然山洪暴发,河水开始上涨,如果不另掘河道,七号桥墩就有被洪水冲毁的危险。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心急如焚,急忙向工地跑去,还没有跑到工地,就远远听见发动机的轰鸣声,原来四名尼泊尔推土机手不顾工作一天后的疲劳,早已主动地在那里干起来了。他们不怕劳累、不怕困难的精神使中国技术人员受到很大的鼓舞,经过大家协同战斗,终于保住了桥墩。友谊情深 亲如手足
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互相关怀,互相照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次,中国技术人员坐一辆汽车,从工地前往加德满都。途中,山上突然塌方,巨石卡住了车轮,车子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塌方还在继续,大大小小的石块夹带着泥土滚滚而下,情况十分危险。这时,远处跑来几个尼泊尔民工,冒着危险,一拥而上,用锨和镐清除石块,很快把汽车救出险区。中国人员为尼泊尔民工的热情和勇气而深深感动。
在一座还没有全面开工的桥梁工地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每次过河时,要脱去鞋袜,涉水而过。当时天气较冷,当地的尼泊尔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当两个中国技术人员正要脱去鞋袜过河时,一个尼泊尔人走来轻轻地拍拍他俩的肩膀,一边打着手势,一边说:“你们不用脱鞋了,跟我走。”他俩跟着他走到一处河床较窄的地方,只见一座独木桥已经架好在那里,这是几个尼泊尔朋友专门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架设的。中国人员满怀感激的心情,紧紧地握着那个尼泊尔朋友的手,连声称谢。
中国人民和尼泊尔人民心连心。中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把保护尼泊尔民工的安全,作为自己的国际主义本份。
一九七○年五月的一天,许多尼泊尔民工和中国技术人员正在八十公里大山崖上紧张地施工。中国开山工魏厚甫偶一抬头,发现山上有小石块不时向下滚动,他心里一惊,意识到这是塌方的预兆,一场塌方事故可能会在一瞬间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大声呼喊全部民工迅速撤离险区。当他最后离开险区只有三步远的时候,只听见一声巨响,大塌方发生了。无数大小石块从山上倾泻下来,顷刻之间便堆满了他们原来劳动的地方。许多尼泊尔民工饱含着热泪紧握着魏厚甫的手不放,其中一个说:“要不是你,我们早就被埋在这堆石头下面了。”
这条公路建成后到现在时间很短,但是,沿途已开始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公路通过的一个叫独木里的地方,原来荒无人烟,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县城;另一个叫单木里的地方原来也是没有人居住的,而附近山上有一个小镇。现在这个小镇已搬到公路边上来了。公路上运输繁忙。经常可以看到一辆辆装运木材、大米、水果等农林产品的卡车从博克拉向加德满都疾驶;而装载着食盐等日用品的车辆则从加德满都开往沿线各城镇。普里特维公路已成为这个地区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大动脉。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