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狠批反动“天才论” 女工大胆闹革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6-06
第2版()
专栏:

狠批反动“天才论” 女工大胆闹革新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湖南省湘潭电机厂的三千多名女工,焕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革命当闯将,生产打先锋,充分发挥了新中国妇女“半边天”的作用。
一九七一年以来,这个厂的女工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与男职工一道,实现技术革新二千二百多项,其中重大项目六百五十四项。仅去年一年,全厂女工单独完成的革新项目就有一百三十四项,推广优选法一百六十项,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谁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谁说“妇女无用”?让孔孟与刘少奇、林彪等一伙鼓吹的那一套反动谬论见鬼去吧!
“毛主席信任我们,我们就要争这口气!”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正是湘潭电机厂大战四季度的关键时刻,机修车间接受了一项任务——加工二百根花轴。
这种活难度大,要求高,交货时间紧迫,又没有专用设备。把这个任务交给谁呢?车间主任老周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这时,齿轮班前来请求任务了。老周皱了皱眉头,心想:三个能干婆,顶不了一个男子汉,她们能行吗?齿轮班女班长郑南葆见老周欲言又止的为难样,斩钉截铁地说:“怎么,又瞧不起我们妇女啦?把任务交给齿轮班,我们拿牙啃也要把它啃下来!”郑南葆硬是把任务“抢”来了。
班务会上,她们一再表示:“毛主席信任我们,我们就要争这口气!”
要完成这项任务,也确实不易。干花轴这活,要有铣花轴的专用设备,齿轮班却没有。面对这一困难,有的同志想硬拚,豁出十天来,瘦一身肉也要拿出产品来。多数同志认为,光硬拚不行,还得苦干加巧干,才能闯过这一关。于是,全班同志开动脑筋,日思夜想,有的同志甚至做梦也梦见花轴在转。
已经是接受任务的第三天了,齿轮班召开了“诸葛亮会”。女工李石其说:“我看花轴铣床与滚齿机原理相似,滚齿机能滚齿轮,难道就不能滚花轴?”“对呀!”郑南葆把两手一拍:“我也在想这个门路。”同志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决定试一试。
当时是隆冬的深夜,温度计的水银柱下降到零度以下,而齿轮班的女工们却个个精神抖擞,毫无倦意。加工花轴的原件从滚齿机上搬上搬下,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加工要领,熟练地驾驭了滚齿,加工出了第一根花轴粗坯。接着,她们又在铣床上精铣。但由于花轴的规格不同,工件夹不稳,也不便于调节。大家进一步想办法,改进了压板螺丝,自制了平铣中心夹。以后,她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滚齿机铣床进行小改革,提高工效三倍,保证了产品质量,如期完成了任务。
齿轮班“这口气”争得好!轰动了全车间。车间主任老周无限感慨地说:“这回我算服了。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女将们硬是顶起了半边天!”从此,每逢车间搞重大的技术革新,他都强调要女工们参加。这样,蕴藏在女工中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了。
旧社会在最底层,新社会要跑在最前头
一九七三年春季的一天,湘潭电机厂绝缘班的工房外,春光明媚,百花争妍。工房内,人群拥挤,热火朝天。一位年近六十的女工,正在操作一台新设备。只见她熟练地将黄云母“喂”进去,机床另一边就象春蚕吐丝一样,吐出三十二条规格齐整的云母带。人们带着敬佩的眼光望着她,赞不绝口地说:“我们的老模范,又有了新发明。”
这位女工是湘潭市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林爱珍同志。她,有一个光荣的绰号,叫“革新迷”。二十年来,这个在旧社会目不识丁的女工,搞了近四十项技术革新,为国家创造财富上百万元。仅一九七三年,就搞了十多个革新项目。
她为什么对技术革新那样着迷?她说:“旧社会我被压在最底层,新社会我要跑在最前头。”这句话,反映了新中国劳动妇女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
林爱珍是个贫农的女儿。在革命战争时期,曾担任游击队的秘密交通员。解放了,林爱珍来到湘潭电机厂工作。她决心在革命和生产中跑在最前头,为解放全人类做出贡献。她就是以这种强烈的革命责任心,克服无数困难,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
云母是制造电机的重要材料。过去,帝、修、反卡我们,妄图扼杀中国的电机工业,云母供应有时比较困难。厂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决定采用国内的原料,生产粉云母,代替外国进口的片云母。林爱珍听到这一消息,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马当先向党委请求任务。她说:“帝、修、反卡我们,想让我们弯下腰。我们中国工人阶级就要挺起胸,凭着两只手,坚决和它斗到底!”党委批准了绝缘班参加试验。林爱珍回到班里,对同志们进一步鼓劲说:“我们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要时时刻刻想国家的大事。同志们,干吧!任何困难也压不倒我们。”
在其他车间的大力协作下,绝缘班的女工们,争时间,抢速度,试制了粉云母的样品。成批生产时,由于技术不熟练,机件动作配合不好,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失败没有使林爱珍灰心。她忍着剧烈的胃疼,顽强地反复试验,摸索规律。在同志们帮助下,经过不断改进,终于突破了第一道难关,生产出达到质量要求的粉云母。制造粉云母,需要胶作粘合剂,过去用电炉煮胶,一次只能煮四十公斤,温度难控制,质量难保障。有人提出用“反应釜”,采取感应加热的办法,控制温度,保证质量。可是,安装一台“反应釜”,要建一栋两层楼高的厂房。林爱珍想,另建一栋厂房,花费太大。能不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呢?她和同志们反复商量,采用了烘箱加热,控制温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煮胶效率提高两倍多,质量完全合格。现在,粉云母已经大批生产了。
林爱珍和她的同志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也用她们的实践,对林彪鼓吹的唯心主义
“天才论”,做了有力的批判。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