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换炉壳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6-06
第3版()
专栏:

换炉壳的故事
四月下旬的一天,沈阳水泥机械修配厂铸造车间浇注工段的工人,正在炼钢电炉前紧张地操作着,突然,炉底衬砖出现了熔化现象,必须停炉抢修。
过去,每逢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办法是等炉温降低后再修补,最少得三天时间;再一个办法就是冒着高温抢修,一般要影响三个班八、九炉的炼钢任务。
车间党支部副书记闻家相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并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决定提前换上备用炉壳。
可是,有人却不赞成,说:“这是冒险!”工人们望着那台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诞生的备用炉壳,心情无比激动。难道这仅仅是要不要换炉壳的问题吗?不!这是一场革新与保守两种思想的斗争。
过去,这个厂炼钢没有备用炉壳,电炉一坏,工人们就得冒着高温抢修。三年前,工人们就提出要制造一台备用炉壳,到钢炉中修或大修时,两个炉壳互相一换,既可以节省修炉时间,又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对这样一个合理建议,有的人却摇头反对。理由很简单:一是在原来的炉上进行中修或大修是老规矩了,不能破;二是备用炉壳加上衬砖有三十吨重,厂里没有三十吨重的起重设备,做了炉壳也上不去。这样,造备用炉壳的建议一直搁了三年。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大家深入批判了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厂党委领导成员还联系对待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狠批了林彪、孔老二散布的“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认识到党委的因循守旧思想,说到底,就是不相信群众,对新生事物持怀疑态度,喜欢按老规矩办事。他们重新研究了造备用炉壳的建议,认为这个建议有利于抓革命,促生产,有利于计划用电,有利于保护工人们的身体健康,决定立即动手制造备用炉壳。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备用炉壳就造出来了。为了解决安装时起重设备负荷小的矛盾,厂党委又进一步采纳了工人们的意见,制造了一根三米多长的大横梁,准备用一台负荷十五吨和一台负荷二十吨的吊车合起来吊,决定五月上旬钢炉大修时,进行一次换炉壳试验。
现在,电炉衬砖出现了熔化现象。为了保证全面完成四月份的增产计划,车间党支部决定提前换上备用炉壳。
工人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教导,想了许多办法,大到整个现场指挥、人员安排,小到每一个螺丝,甚至操作动作,都先后作了细致安排。有人认为两台吊车吊一个活是蛮干,弄不好要发生危险。工人们回答说:两台吊车吊一个活,和一个人挑水挑不起,两个人抬水就抬起来了的道理是一样的。两台吊车合起来吊,可以分担重量,从负荷上讲完全可以吊得起来。为了使两台吊车紧密配合,操作一致,工人们推选了两位操作经验丰富的吊车司机负责起吊,安排了一位有经验的起重老工人在现场指挥。
吊车徐徐地起动,两个吊钩紧紧钩住了挂在炉壳上的大横梁,三十吨重的大炉壳被稳稳地吊了起来。两个小时,炉壳就换上了。望着炉里滚沸的钢水,工人们激动地说:批林批孔就是好,三年没解决的问题,三个月就解决了。在四月份最后的十天时间,浇注工段不仅完成了再增产四百二十三吨钢的任务,而且又多炼出四十五吨钢水。全月超额百分之五十二完成了计划。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