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红旗渠畔丰收图——夏收时节访林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6-22
第4版()
专栏:

红旗渠畔丰收图
——夏收时节访林县
英雄的河南省林县人民,战胜了持续的干旱,夺得了今年的夏季丰收。
我们最近访问林县农村的时候,看到喜人的丰收情景。麦浪滚滚的田野上,社员们正在挥镰收割;运麦的汽车、马车,来来往往;打麦场上,高高的麦垛,象连绵的小山丘,脱粒机日夜轰鸣。
今年林县的麦子,秆壮,穗大,籽粒饱,分量重。年老的社员说:“种了这么多年的地,还没见长过这样的好庄稼!”
林县县委负责同志告诉我们:今年全县十五个公社,社社增产。五十二万亩小麦,比历史上平均亩产最高的去年增产二成以上。
去冬今春,林县县委和各公社党委先后派出二千多名干部,深入农村蹲点,帮助开展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斗争,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原康公社原康大队地处红旗渠灌区,自然条件比较好,但由于几年来没有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食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公社和大队的党组织发动群众忆村史,忆家史,深入批判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提高了广大干部、社员的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调动了干部和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今年,这里虽然遇到大旱,但由于去冬今春社员们大干苦干,治理河道一千二百米,改河垫地、修复山坡小块地一百一十五亩,修田间渠道五百五十米,全大队一千五百亩小麦一季跨过“黄河”,比历史上最高水平的去年增产四成以上。群众高兴地说:路线对了头,农业生产才能得到这样快的发展。
太行山区的五月,骄阳似火,热风一场接着一场,干旱在继续。但这里是旱天不旱地。红旗渠在抗旱夺丰收的战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东岗公社被称为全县的火龙岗。过去遇到干旱,不要说用水浇地,就是吃水也要跑到几里甚至几十里之外去担。一九四二年,这里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当时,二百多户、七百口人的砚花水村,有三百五十多人出外逃荒要饭,十几户卖儿卖女,饿死四十五人;今年又逢大旱,但由于这个大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修成了盘山渠,引红旗渠水浇了地,全大队的小麦将比历史最高水平增产四成以上。六十五岁的老贫农高风歧捧着饱满的麦粒,满眼泪花,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为了充分发挥红旗渠的作用,在干旱刚刚开始的时候,林县县委就组织了十六万人的农田水利建设大军,奋战在太行山侧的红旗渠畔。红旗渠平时有水用不完,集中用水期水就不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群众提出,打旱井,挖旱池,修水库,搞长藤结瓜,把水蓄起来,叫它一渠水变两渠水、三渠水。林县山高坡陡,土地不平,浇地费水,社员们就起高垫低,深翻平整,节约用水,扩大灌溉面积。去冬今春,全县挖旱井、旱池六百多个,修建中小型水库三十三座,建立排灌站、水轮泵站三十处,深翻平整土地二十万亩。在干旱严重的日子里,总长三千多公里的渠道清水奔流,四百五十座中小型水库同时开闸,一千多眼机井和七百多处提灌站一齐动用,灌溉了四十万亩麦田。
小麦扬花灌浆期,由于干旱,渠上十二万亩旱地的小麦开始变色发灰。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号召全县人民树立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天大旱,人大干,抽水上山,担水浇麦,力争旱地小麦全面丰收。
远离红旗渠灌区的泽下公社,水利条件较差,全社三万四千亩小麦,只有一万六千亩可以浇水,还有一万八千亩山坡旱地怎么办?在大旱面前,党委书记带领干部纷纷挑起水桶,奔向抗旱第一线。
公路上,拉水的汽车,运水的马车、拖拉机,车轮滚滚,来往不断。
山坡上,担水的男女社员一行接着一行,担水、提水的老人和儿童,一队挨着一队,络绎不绝。
淇河两岸,电力提灌站、水轮泵站,机声彻夜轰鸣,整个山区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战天图。
花底大队是这个公社旱象最严重、水利条件较差的大队之一。全大队有一千亩小麦种在山坡旱地上。党支部决定担水抗旱浇麦。有的人就计算开了:每亩按五百担水计算,浇一遍就得五十万担水。种了半辈子地,从没见过这种法。可是,在批林批孔中路线斗争觉悟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员坚定地说:“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坐享清闲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为革命种田,就要出大力,流大汗。”于是,共产党员带头上,共青团员抢着干,铁姑娘队担着水上了山。
在紧张抗旱的一个月里,干部、社员都把多挑一担水、多浇一亩地同批林批孔联系在一起,他们说:“林彪要开历史倒车,妄想复辟资本主义,我们贫下中农就要针锋相对,大干社会主义!”每天,社员们顶着星星上路,戴着月光归来。从早到晚,每个人浑身上下衣服湿个透。一个月里,他们担干了三个水池,担干了七十眼旱井,最后往返十三里到淇河去挑水。每个社员平均行程三千里以上。正是以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浇灌了小麦,点种了春播作物,夺得了丰收。
火红的五月,林县百里山川喜讯频传:
大旱之年,全县小麦社社增产,队队丰收。
大旱之年,全县小麦一季上《纲要》,跨“黄河”的社队比历年都多。
大旱之年,一批大队小麦亩产一季过“长江”,一批生产队小麦亩产跃过千斤,这在林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林县县委把夏季丰收作为夺取秋季更大丰收的新起点。我们在这里访问期间,适逢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会议的中心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总结抗旱夺丰收的经验,找出差距,提出秋季粮、棉生产的奋斗目标,制定增产措施。目前,精收细打小麦的战斗还未结束,各个社队为夺取秋季更大丰收又展开了新的战斗。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