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朝气蓬勃——记河北霸县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6-23
第3版()
专栏:

朝气蓬勃
——记河北霸县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共河北霸县县委从基层党组织中提拔了一批青年干部,到县、社领导岗位工作。这批年轻人,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成为县、社领导班子中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后,他们同老年和中年干部一起,带领广大群众,抓革命,促生产,在农业学大寨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幼苗生长靠太阳
在东段公社石家堡大队,一群男女青年社员围着一个衣着朴素的农村女青年,聚精会神地听她作认真看书学习的辅导报告。她就是霸县县委常委、县团委书记李英勤。
了解李英勤的人都知道,她能作理论学习辅导报告,真不容易。十年前,不用说讲革命理论,她甚至还不识字呢!那时,四清工作队的同志给大家读毛主席著作,念中央文件,十七岁的李英勤听得亲切,却看不懂,记不下,非常焦急。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蠢愚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李英勤想,我没有文化,不能学习革命理论,怎能战胜敌人呢?李英勤决心攻破文化关;她组织了十二个女青年,学起文化来了。她随身带着毛主席著作和自订的小纸本,有空就学。就这样,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几篇光辉著作,她都能念下来了。
一九六七年,李英勤在首都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个旧社会几代逃荒要饭的贫农家庭的女儿,在这种巨大精神鼓舞下,学习更加勤奋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她冲锋陷阵,在革命实践中更加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后来,她担任了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接着又担任县委常委、县团委书记。革命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她学习也一天比一天刻苦,逐步自觉地用革命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
去年五月,李英勤带一个工作队到康仙庄公社徐各庄大队蹲点,研究如何抓大事促大干。这个大队是农业学大寨的老典型。有人认为,这个大队抓大事的问题已经解决,只要抓好生产就行了。先进单位真的没有阶级斗争了吗?李英勤想起学习过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毛主席的《矛盾论》等著作,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对这个大队存在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现实进行了分析,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先进大队也存在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从而提高了大家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李英勤到东段公社石家堡大队蹲点。她从斗争实践中更深切地感到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她和工作队的同志帮助党支部组织了一支四十多人的理论学习骨干队伍,经常给他们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辅导报告。通过骨干带动群众学习,使这个大队的批林批孔运动不断深入。
李英勤常说:“朴素的阶级感情不能代替路线斗争觉悟。”几年来,她克服了文化上和工作中的许多困难,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选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写了不少学习心得笔记。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李英勤这株新生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
满怀信心抓后进
东杨庄公社党委副书记王恩潭要去上坊大队蹲点,个别“好心人”劝他说:“小王,这个队很难弄,别捅马蜂窝啦!”王恩潭笑着回答:“我是新兵,应该到困难的地方去锻炼。”
上坊大队是个后进队,党支部攥不成一个拳头,农业学大寨搞不起来。去年全公社二十个大队中,有十七个大队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而上坊大队亩产只有三百七十斤。批林批孔运动到处搞得热火朝天,这里却冷冷清清。要帮助这样的单位改变面貌,对于王恩潭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王恩潭带领工作队进村以后,和干部、群众同学习同劳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有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他们从过去工作队多次在这里“蹲点”的经验教训中看到,要帮助一个后进队改变面貌,靠行政命令,用包办代替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只抓生产,不抓路线,不敢接触现实的阶级斗争,更打不开局面。只有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靠党的路线和政策,促进后进单位的“内因”起变化,才能改变后进面貌。
有一天清早,王恩潭看到第二生产队队长领着几十个人毁麦苗,准备种花生。经过了解情况,他发现这里面有问题。从这件事入手,他对干部和群众抓紧进行路线教育,把党支部成员找到被毁的麦地里开支委会,决定通过批林批孔运动,帮助干部和群众解决思想问题。当天下午,又在麦地里召开生产队长会议,对二队队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热情的帮助。以后又广泛发动群众,联系本村的斗争实际,讲路线,讲政策。党支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总错误地认为,上坊要改观,只有抓副业,谁知走了岔道。工作抓不好,就埋怨队干部‘不听话’,群众‘老落后’。现在看来,问题在二队,关键在我们党支部!”二队队长沉痛地说:“我本想,今年麦苗弱,趁早毁掉种花生,能多卖点钱。没想到一片好心却走了邪路!”通过批判,另一个队也取消了原来准备毁麦种花生的打算,并发动群众加强了麦田管理。在这个基础上,王恩潭和工作队成员又帮助上坊大队整顿了党支部,加强了对革委会和共青团的领导,组织起三十多人的骨干队伍,层层发动群众,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生产面貌开始有所改变。
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这下走对路了。这样抓下去,上坊就有希望了!”
迎着风浪前进
城关公社贾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素珍,要到公社当党委副书记了。消息传开,妇女们格外高兴:孔老二咒骂我们是“小人”,林彪胡说我们“无用”,这下王素珍可以替我们争气了。临行前,大队党支部书记再三叮嘱她,要继续发扬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好好干。
王素珍原来是大魏营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婆家在贾庄大队。贾庄紧靠城镇,阶级斗争复杂,生产上不去,是公社的“老大难”单位。王素珍到贾庄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她决心同大家一起改变这里的面貌。王素珍把在大魏营那股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带到了贾庄。有人看她是新来的媳妇,劝她凡事要“随和随和”。王素珍回答说:“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革命的胜利是斗出来的,不是‘随和’来的!”
去年七月,在大队党支部召开的会议上,一个主管副业的同志提出,有一项能赚几千元的“副业”,能不能干?王素珍知道这项“副业”是歪门邪道,就严肃地说:“这种事我们不能干!”那个同志说:“眼前大旱,咱们办水利急需要钱,这对集体有好处,别人都同意了,你一点头就行了。”王素珍坚决地说:“资本主义对集体不可能有好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凡是不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我只能摇头,不能点头!”
第二天,王素珍又找老支书了解情况,进一步发现这项“副业”是阶级敌人插了手的投机倒把勾当。当晚又为这件事召开了支委会,那个主管副业的同志也主动作了检查,大家受到了教育。王素珍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精神,受到群众的称赞和支持,同时也有人从阴暗的角落里吹出一阵冷风:“王素珍胳膊往外扭,那是给咱们当家?是败家来了!”王素珍抓住现实的阶级斗争,批判阶级敌人,教育群众,继续迎着风浪前进。
王素珍调到公社以后,给党委带来了朝气。几年来,由于有些人有重粮轻棉的思想,有的队年年完不成种棉任务。王素珍感到这不符合“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她建议从路线上找找原因。公社党委接受了王素珍的意见,在先进单位大魏营大队举办了学习班,让大魏营介绍农业学大寨,粮棉双丰收的经验,帮助社、队干部提高认识,摆正粮棉关系。王素珍到公社工作后,主动承担抓棉花的任务。今年,各大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植棉任务。
永远和群众在一起
一天,东段公社年轻的党委书记孙中汉到牛百万大队去,刚进村,碰见社员们去追化肥。党支部副书记说:“有件要紧事,咱们回大队部商量去。”孙中汉说:“不!咱们到‘大办公室’去,一边干一边扯。”说着,从一个贫农社员手里接过小推车,推起就走。干部、社员望着他,赞叹地说:“真行!还和原来一个样。”
孙中汉原是这个公社小桃园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劳动上是耕耩锄刨样样拿得起的一把手,一年到头同群众雨里泥里滚在一起。一九七二年调到公社以后,他仍然保持“泥腿子作风”,经常挤时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通过劳动,孙中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年秋季雨水较多,到种麦时,许多麦地湿得无法下种。孙中汉到石家堡大队,发现他们四百亩的种麦任务,只种上三十八亩。季节很紧迫了,有的干部产生了畏难情绪。孙中汉就和大家商量,研究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又从人力、物力、时间上作了妥善安排,奋战七天,保质保量地种上了小麦。公社在这个大队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