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四年等于二十年——记广西南宁地区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6-28
第1版()
专栏:

四年等于二十年
——记广西南宁地区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祖国的山山水水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历史上农业多灾低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乘文化大革命的浩荡东风,迈出了四年等于二十年的巨大步伐。
一九四九年,这个地区的粮食总产量为十二亿二千万斤,到一九六九年,二十年间翻了一番,达到二十四亿四千万斤。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三年,四年间粮食增产了十二亿斤,接近过去二十年增产的总和。四年来,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十八亿多斤。与此同时,林、牧、副、渔各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从群众的革命实践中认识真理
南宁地区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是从领导认识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这一点开始的。这个地区是一个边疆民族地区,共有十四个县(市)。西部各县,座落在十万大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中,水低田高,经常干旱。东部各县分布在邕江两岸,地势低洼,常遭洪水袭击。过去,这个地区的一些干部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对这里的自然条件缺乏辩证的认识,总认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能够循序渐进就不错了,缺乏大上快变的思想和干劲。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地区领导通过对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提高了觉悟。一九六九年,地区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向各级领导成员发出了号召,要求他们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从路线的高度认真总结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地区领导成员带头深入边远山区,蹲点调查,解剖典型。各级领导成员通过对一系列典型的解剖,终于找到了一些农业学大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改变落后面貌的典型单位。
龙州县金龙公社光满大队光明生产队,地处偏远山区,全队有六百零四亩耕地,其中水田五百六十九亩;后因修建水库,淹没了全部水田,只剩下三十五亩红泥畬地。这时,有的人对这样的条件能否搞好农业生产丧失了信心,主张搬迁。但许多社员、干部提出,国家给了我们大力支援,淹了水田还有畬地,淹了平川还有高坡,我们要向石山要粮,坚决“搬山”不“搬家”。一九六九年,全队男女老少披荆斩棘,餐风沐雨,搬掉一块块嶙峋山石,从石头缝里抠出担担泥土,硬是在大石山上造出了四十亩梯地,当年就种下部分玉米,获得了平均亩产六百五十六斤的丰收。第二年,他们又再接再厉,大搞积肥改土,实行科学种田,又以平均亩产八百二十斤的新丰收跨过了《纲要》。
崇左县左州公社左州大队南街四队,先后担任生产队长的是兄弟俩。哥哥当队长时,热衷于抓钱,把主要精力放在种菜上,结果粮食生产停滞不前,两造平均亩产只有三百多斤。因为缺粮,人们种菜也没心思。群众批评他,他还说:南街种的是“四等田”,只能出“四等田”的产量。谁来当队长也一样。后来改选生产队领导班子,弟弟黄海波接替他担任生产队长。他决心在“四等田”上种出一类禾。他组织社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教导,大搞深耕改土,每亩田里挑进上千担肥泥,当年粮食平均亩产就跨过了《纲要》,第二年又超过了千斤。
这些事例,使南宁地区各级领导受到很大教育。他们对照群众的革命实践,找思想上的差距,深深认识到:自然条件差是客观存在,农业生产也的确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但是,如何对待自然条件,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两条不同的路线。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自然条件,就会把条件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屈服于大自然的压力。学习大寨,用马列主义的辩证观点看待自然条件,就会既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又充分看到它有利的一面,从而产生能动地改造自然条件的雄心壮志。地区领导决心把这些典型作为对全体干部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好教材。一九六九年冬至一九七○年冬,地、县两级分别在这些先进典型单位召开了现场会,大力表彰他们的革命精神,推广他们的经验。全地区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表示决心,要以路线为纲,依靠群众大办农业,迅速改变当地的后进面貌。
到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去寻求措施
南宁地区既有“旱死蛤蟆”的旱区,又有一雨成涝的洼地;既有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小片平原,又有以种植玉米为主的丘陵山区。这些各不相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领导上只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才能切合实际,决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搞主观主义的“一刀切”。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地区党委十分强调领导亲自动手,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几年来,这个地区和各县(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广了一系列增产措施,如玉米耕作制度的改革,深耕改土,造田造地,科学种田等等。这个地区的早、中玉米种植面积,占早造粮食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二点五,而产量却只有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有的领导视玉米为低产作物,存在着重水稻、轻玉米的思想。能否把低产作物变成高产作物,这是关系到南宁地区粮食生产能否较大幅度增产的关键,也是山区广大社员、干部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地区的一些山区县的主要领导成员,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翻山越岭,深入山区社队进行调查研究,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玉米单产的措施。大新县福隆公社福隆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干部,经过反复实践和对比试验,打破了过去
“木棉不开花,种子不出家”的陈规,在大寒前就种完玉米。这样就躲过玉米即将成熟时相继出现的涝灾和旱灾,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早玉米由于受涝受旱影响扬花、授粉、灌浆的问题,使亩产由过去的三百多斤上升到一千一百多斤。地区领导部门及时总结了这个经验,在山区社队大力推广。大新县去年早玉米产量比一九七二年增产九百五十万斤,占早造粮食作物增产总数的四分之三;隆安县去年早玉米的增产幅度更大,比一九七二年同期增长四成。
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制定出切实有力的措施。这一认识已成了南宁地区各级领导成员的一个鲜明指导思想。横县县委为解决全县水利基本过关后,如何进一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实现高产稳产的问题,一九七一年夏秋,组织了六百多名县、社干部,走遍了全县山山水水,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大抓深耕改土,实行科学种田等增产措施。推广这些措施以后,这个县两年粮食生产都有显著增长,一九七二年增产九千多万斤,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二点四;去年,又在一九七二年的基础上增产近四千万斤,增长百分之八。
乘胜前进,夺取更大的胜利
几年来,这个地区由于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各族干部、社员顶烈日,战三夏,忙三秋,促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一九七○年到目前为止,全地区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完成大小水利工程三万五千多处,新增加旱涝保收田一百二十三万五千多亩,深耕改土一百五十九万七千多亩,造田造地四十二万八千多亩,防洪排涝二十八万二千多亩。
武鸣县委很重视干部的带头作用。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领导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指手划脚,还是站在群众运动之中,踏踏实实地带领群众前进,其结果大不一样。几年来,每开展一次群众运动,他们都坚持做好蹲点调查,和群众“三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入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在县委的带动下,这个县的各级领导成员蹲点调查蔚然成风。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自一九七一年以来,这个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又有了很大发展,完成的水利工程土石方达六百一十多万立方米,深耕改土达三十四万亩,造田造地达四万九千多亩,从而促使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
南宁地区各级党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战天斗地学大寨,赢得了四年巨变。最近,这个地区的广大社员、干部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结合对“上智下愚”、“生而知之”等唯心史观的批判,认真回顾了这段战斗历程,总结了经验,决心乘胜前进,夺取更大的胜利。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广西南宁手扶拖拉机厂职工,在批林批孔斗争中,发展了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这是一批批手扶拖拉机即将出厂,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