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扎根农村树新风——记下乡女知识青年王桂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7-11
第3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扎根农村树新风
——记下乡女知识青年王桂琴
一九六四年四月,大连下乡知识青年王桂琴来到新金县费屯大队插队落户。一九六六年十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她是泉水生产队党小组长,不脱产的卫生员。这里记述的,是王桂琴扎根山村,不断树立革命新风的几件事。
一九六七年春,王桂琴收到母亲一封来信。信中说,组织上考虑王桂琴父亲病故,决定让她回城,接父亲的班。在信里,母亲还特别叮嘱,要她马上回城,办理手续。
小王读完信,心里很不平静。对如何“接班”的事,她考虑了许多:回到妈妈身边当工人,这对照顾家庭来说确实很好;但作为一个革命青年,应该以革命利益为重,从党的需要出发。是党和贫下中农把自己由一个幼稚的孩子,培养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并担任了大队团总支书记。党要求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贫下中农希望知识青年坚持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自己如果半途而废,离开农村,不是违背了党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了吗?王桂琴向党支部表示:“我要在农村接班,决不回城!”
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小王给妈妈写了一封回信。信上说:对妈妈的来信,我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还是要在农村“接班”。因为返回城市还是坚持乡村,当工人还是当农民,相比之下,我觉得农村更需要象我这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青年。我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把青春献给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事业……。
小王不回城“接班”的事传开后,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人说:“小王不走是暂时的,人家是党员,又是干部,反正是沙窝里的山雀,早晚得飞。”
听到各种议论,小王想:为什么知识青年在农村入党、入团的,表现好的,就非走不可呢?为什么某些人把自己回城“接班”这件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呢?这反映私有观念在作怪。她联系实际,学习了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教导:“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她决心做实行“两个决裂”的革命青年。
在共同战斗中,小王和一个普通的贫农社员小张相爱了。这件事,有些人更是议论纷纷。有人说小王“缺心眼”;有人替小王“惋惜”;小王的母亲也想不通,认为女儿欠思考。其实,这件事小王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她对母亲说:妈妈,你是贫农,旧社会受过苦;小张的父母也是贫农,过去也受过苦。旧社会,地主、资本家拿咱贫下中农不当人看。解放后,为什么还有人看不起咱贫下中农呢?小张思想进步,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难道因为他是农民就得受人鄙视吗?女儿的一席话,说得母亲心里透透亮亮的。小王终于冲破了旧思想的束缚,同小张结了婚。
王桂琴的两个弟弟中学毕业了。她听说弟弟有些怕艰苦,不大愿意下农村,就几次写信勉励他们。小王还回家对弟弟做思想政治工作。她和弟弟一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用自己在农村几年来的斗争实践,说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锻炼成长为革命接班人的一条光辉大道。经过小王的帮助,两个弟弟思想通了,高高兴兴地来到姐姐所在的生产队插队落户。第二年,在王桂琴的说服下,妈妈也表示不在城里吃闲饭,要到农村干革命。不久,她妈妈带着全家来到农村安家落户。
王桂琴结婚以后,大家说,这回小王真正扎根了。可是,小王并不这样认识。她说:“结婚安家只是形式上扎根,继续革命才算真正扎根!”小王的公公、婆婆有病,加上她又有了孩子,家务负担比较重,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小王继续革命的决心。
队里有个坏分子,用各种手段腐蚀拉拢知识青年,王桂琴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带领青年们向这个家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斗得他低头认了罪。有个社员开了小片荒,王桂琴发现后严肃地批评了他。婆婆知道了,责备小王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得罪人干啥?”王桂琴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坚持革命原则,迁就了他,就是迁就了资本主义思想!”在王桂琴的耐心帮助下,那个社员提高了思想觉悟,把小片荒交给了集体,还做了自我批评。
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后,小王一马当先,积极参加斗争。她带头向社员们宣讲文件,组织青年们批林批孔。小王还克服时间紧、家务重的困难,认真看书学习,经常写批判稿到深夜。在队里的大小批判会上,小王联系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锻炼成长的事实,联系当地的村史、贫下中农的家史以及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做了三十多次批判发言,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罪行。贫下中农说:“小王真是个批林批孔的闯将!”
在阶级斗争中,王桂琴朝气蓬勃,英勇战斗。在各项工作中,她同样认真负责,积极带头。王桂琴是一个卫生员。这几年,她除了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还废寝忘食地为大伙看病。在费屯大队,只要一提起王桂琴,大人小孩没有不说她好的。谁都知道,王桂琴为了给贫下中农治病,有时那怕是米刚下到锅里,也丢下就走。深更半夜,只要有病人,她随叫随到。一次,社员王桂章的小孩得了扁桃腺炎,王桂琴不分白天黑夜地给小孩看病,每天晚上十点钟定时打针,从没耽误过。一天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又刮风下雪,王桂章夫妇心想:今晚孩子的针大概打不成了。谁知九点多钟,王桂琴还是按时到了。看着王桂琴满身的雪花,王家夫妇感动地说:“桂琴,你一个心眼为了我们。你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青年啊!”
说王桂琴一个心眼为贫下中农,这话一点不假。贫农社员徐云清的爱人生了孩子,缺奶,王桂琴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少吃点,留下奶水给徐家孩子吃。贫农社员陈淑玲生孩子后有病,王桂琴就用休息时间,帮她做饭,料理家务。……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