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中国医疗队在突尼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7-14
第5版()
专栏:突尼斯通讯

中国医疗队在突尼斯
目前,一支中国医疗队活跃在突尼斯的城市和乡村中。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国际主义的教导,同当地医务人员密切合作,为突尼斯人民的健康服务。一年来,在迈杰尔达河上游的让杜巴,在橄榄林覆盖的古城马迪亚,流传着许多关于中国医生和当地人民之间的深厚友情的故事。
救死扶伤
去年年底的一天,让杜巴省一位青年牧民不慎从马上摔下,头部受重伤。他被抬进让杜巴医院时,昏迷不醒,右侧肢体瘫痪。由于这所医院的设备有限,对于这样重伤的病人,过去都是转往更大的医院。但是,中国医生考虑到,这位病人不能再受到震动了,如果送往别的医院很可能死在半路上,于是毅然收留了他。病人能否脱险,能否恢复健康,关键在于护理。病人自己不能翻身,不能下床大、小便。中国医生怀着对突尼斯人民的深厚感情,亲自给他擦洗,定时帮助他翻身和做按摩。突尼斯护士们也都抢着护理这位病人。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护理和采用西药与针灸相结合的治疗,这位病人出院时手脚功能和脑力都与正常人一样了。现在,他又跨着骏马,赶着羊群,放牧在奥雷斯山东麓的让杜巴原野上。
最近,马迪亚医院传出了成功摘除一个巨型子宫瘤的喜讯。患者卡迪贾是个中年妇女,两年前发现下腹部有一拳头大的肿块,以后逐渐增大。当她来到马迪亚医院时,腹部肿块已大得象怀孕九个月似的。这家医院因缺乏这方面的医疗设备,从未收过这样的病人。现在收不收呢?中国医生遵照毛主席关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教导,在突尼斯人民的支持和鼓励下,决定尽最大的努力医治这位病人。中国医生在对病人动手术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开腹后,发现病人的整个瘤子全被韧带和后腹膜覆盖,占满了盆腔。面对这样一个难题,中国医生知难而进,精心操作,终于取出了一个重达十五斤的瘤子,并且保住了子宫。手术历时九十分钟,失血不到三百毫升。手术后,病人情况良好,不久便痊愈出院了。出院时,这位病人和她的家属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向医生们告别。
亲密合作
在让杜巴医院和马迪亚医院,人们可以看到突中两国医务工作者相互学习、并肩工作的情景:有的在门诊室里亲切磋商,有的在手术台旁密切配合,有的在病房一道查房,处处洋溢着友好协作的气氛。
中国医生在刚到突尼斯的时候,遇到了语言上的困难,既问不了病情,更开不了药方,怎么着手工作呢?就在这个时候,突尼斯同行们伸出了一双双友谊的手,他们主动而热情地从各方面给予协助:给中国医生作翻译,介绍药品,介绍当地习惯等等,使得中国医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
让杜巴医院针灸室护士齐尼卜同中国医生配合得很好。她主动把一千多号病历表按字母顺序排列好。病人来时又根据时间先后,病情轻重、路途远近等情况安排治疗次序。这边医生进针完了,那边待针的已准备好,病人虽多而不乱,病人满意,医生省心。她还帮医生当翻译,有时帮助起针和下针。
马迪亚医院的突尼斯医务人员与中国医生的合作也很好。有一次,中国医生因同时准备两台手术,忙于来回照顾。突然,一位产妇在医生刚刚走开时,出现大出血休克现象。此时,一位突尼斯实习护士立即主动向产妇注射葡萄糖,使她脱离危险。
互教互学
中国医生到突尼斯后用针刺疗法治好了许多病人,针灸疗法也因而受到了欢迎。有些突尼斯医务人员希望掌握它为祖国人民服务。而中国医生也愿意把这个医疗方法传授给突尼斯同行。就在这共同的心愿下,马迪亚医院的中国针灸医生和他的助手突尼斯护士克里法结成了教学朋友。
医生先让克里法临床观摩,同时讲要领,讲穴位。以后又教他找穴位和起针。逐步地让他在一般穴位上下针,医生从旁指导。克里法很用功,自己画图点位,学中文记穴位名字。仅半年功夫,现在克里法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般的病症。去年年底,一个七岁女孩,患夜尿症已四年了,经他医治十次,就见好了。
中国医生和突尼斯医务人员这种互教互学事例,在各科都有。
在学习语言方面,突尼斯医务人员又是中国医生的热心老师。他(她)们在工作中教口语,工作完了讲语法和拼音。许多人把以前学过的小学课本带给中国医生。有时,中国医生学一个单词的读音,念了十多遍还是读不准,老师还是耐心地教,直到教会为止。由于义务老师的努力,现在许多中国医生已能独立地用法语和阿拉伯语询问一般疾病的病情了。目前,除了继续教口语外,突尼斯医务人员还热心地帮助中国医生用法文写诊断书和报告单。
深情厚谊
今年四月,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在视察让杜巴省时亲切地接见了中国医疗队队长马正时和副队长杨和庭,并且对中国医疗队的工作给予鼓励,这表达了突尼斯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也体现了突尼斯政府对中国医疗队的关怀。
突尼斯卫生部长穆扎利和其他方面的领导人也多次看望中国医生,对他们的工作给予鼓励和支持。
让杜巴医院和马迪亚医院的突尼斯医务人员,对中国医生也非常关心。有时,中国医生病了,突尼斯同事们下班后经常前来看望和安慰。
一批批出了院的病人,现在经常回到医院,不是为了看病,而是来看望中国朋友。有的病人来邀请中国医生到家里作客,有的专程从外地赶来送礼物。现在,人们都知道中国医生不收礼物。有的突尼斯朋友指着他们带来的礼物说:“这不是礼物,这是我们的心意。”中国医生回答说:“我们只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礼物我们绝不收,但你们的心意我们收下,留在我们心里,鼓舞我们更好地为突尼斯人民服务。”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