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加强党的领导 多种形式办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7-17
第3版()
专栏:

团结公社是彝族人民居住的一个深山林区。过去学校很少,文化落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迅速普及了小学教育,取得成绩。他们的体会是:
加强党的领导 多种形式办学
四川省西昌地区会理县团结公社,位于海拔三千米的深山密林之中。解放前,这里仅有一所奴隶主办的、只有六个学生的学校,而六百多户(共三千多人)彝族奴隶中,没有一个人识字。他们过着用麻绳打结记事,数玉米粒算账的苦难生活。解放后,人民政府派去了教师,开办了学校。从此,彝族劳动人民获得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在所谓“正规化”、“提高质量”的幌子下,一九六一年,将三所民办小学解散了,只剩下了两所公办小学。许多劳动人民的子女,又被关在学校大门外。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彝族劳动人民把被砍掉的民办小学全部恢复了。特别是一九七一年,这里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公社两所公办小学都设有初中班,民办小学已有二十二所,学龄儿童都入了学。
在普及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团结公社党委成立了由公社党委书记任组长,有各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学校负责人参加的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经常组织干部、社员、教师、学生,到过去奴隶主屠杀奴隶的“苦人洞”前、“冤仇树”下,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同时,帮助大家批判孔老二“男尊女卑”的反动思想,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和平大队彝族女支部书记王炳万,经常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道理,教育那些不愿意送女孩子上学的人,使他们了解送女孩子入学,不仅是移风易俗的事情,而且是为彝族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事。为了保证女孩子都能入学,社队领导还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给女孩子创造入学条件。这样,二百二十四名女孩子全部入学了。
公社党委还针对当地居住分散的特点,因地制宜办学。有的办“早晚班”;有的办“中午班”;有的采取“送教上门”;有的采取“设教学点”等办法,方便儿童就近上学。大凹大队第一生产队,有十一个儿童,有的白天要带弟弟妹妹,有的要放牲畜,大队就办了“早晚班”,让他们早晚在校读书,白天参加劳动或带弟弟妹妹。矿山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居住在三个地方,彼此距离较远,大队就设“教学点”,由回乡知识青年、教师阿尼沙奇巡回到这三个点上教学。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原来因各种困难不能入学的三百六十七名学龄儿童,全部进了学校。
在办学过程中,对校舍、设备不足等困难,公社党委和各党支部都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解决。有的是因陋就简,利用集体房舍;有的是自己动手,伐木打墙修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没花国家一分钱,已修建校舍六所,自制黑板、桌凳、体育器材二百多件。学校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如开荒种地,办饲养场,采集松果、药材等,不仅解决了一些办学资金和学生的笔、墨、纸张等费用,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而且使文化课和生产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普及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团结公社党委十分重视对彝族教师队伍的培养。几年来,他们从本公社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思想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民办教师。现在,全公社四十四名教师中,除五名汉族教师外,其余都是彝族教师。公社党委的领导同志,到各大队检查工作时,经常了解教师队伍的情况,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一些实际困难。公社党委和各大队党支部,抓紧组织教师认真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积极参加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使教师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们还帮助教师采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交流经验等办法,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公社党委还经常组织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防止和克服“三脱离”的倾向。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