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长岛人民谱新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7-19
第3版()
专栏:

长岛人民谱新歌
在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横跨渤海海峡的一百六十多华里中,排列着大小十八个岛屿,这就是长山列岛。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长岛人民的思想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他们战胜各种困难,勒令“龙王”献宝,谱出了一支又一支激动人心的凯歌。
闯 海 闹 海
过去,这里流传着一首歌谣:“成山头,铁山峡,鬼神都害怕,最难过的还是五道沙。”渔民们往往只在近处捕鱼,不能到广阔的大海中大显身手。文化大革命以来,长岛人民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怕千难万险,绕过成山头,穿过铁山峡,闯过五道沙,到大海去战斗,革命和生产呈现一派新气象。
困难难不倒英雄汉。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长岛人民勇往直前,战天斗海。
在大海中捕鱼,最大的困难是遇到大风浪。但是,风头风尾,鱼情旺发,产量就高。长岛人民不怕困难,坚持抢风头,抓风尾。每当大风来前,他们总是抢时间多拉一网风头鱼;当大风将要减弱时,他们又总是提前出海,抢时间多拉一网风尾鱼。一天夜里,渔场上刮起了七级大风,波涛翻滚。“长渔五号”船长范永治说:“鱼情旺发,正是夺丰产的好机会,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批判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迎着风浪找鱼下网。”全船立即做好各种准备,迎着风浪前进。不久,他们发现了鱼群,全速围着鱼群划了一个圈子,撒下了一千多米长、八十多米高的尼龙围网,将鱼群团团围住。这一网,就捕了五万多斤青鱼,满载而归。
鲨鱼,人称它是海上霸王。旧社会,渔民见了它,要焚香烧纸,赶紧躲开。可是,在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劳动人民面前,鲨鱼再也不能称霸了。一个夏天的黎明,王吉章、王启仁两个年近六十岁的老渔民,驾着一只丈把长的木帆船在渔场上收网,发现了一个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家伙,比船还长,仔细一看,原来是条大鲨鱼。两人抖擞精神,决心同这个海上霸王较量一番。王启仁紧收鱼网,凶鲨一露头,王吉章拿起竹篙,对准鱼唇,全力刺去。凶鲨痛得一个翻滚,带着网,拖着船,窜出五十多米远,小船剧烈摇晃起来。他们越战越勇,经过十三个回合的鏖战,一条三丈多长、五千多斤重的海上霸王,被拴上了四条鱼索,拖了回来。
团 结 战 斗
海上的胜利,是一幅幅团结战斗的画面。
一天,隍城公社山后大队的五十六号小机帆船出海,发现鱼苗好,渔场稳定,一连两潮都获得高产。船长肖作林想:眼下正是鱼群分散的时候,很多船只都在其他渔区作业,这样一个好渔场只我们一只船捕捞,多么可惜!可是,要把渔情通知其他船只,来回就要耽误自己捕鱼的时间。怎么办?大家讨论决定,一定要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他们掉转船头,急驶三个多小时,回去把渔情报告了公社党委。然后,他们带领三十多只兄弟渔船,直奔这个中心渔场。大家在这个渔场又坚持了三个潮汛,船船获得高产。
连云港有两只初次捕台鱼的渔船,常投空网。这事被长岛县的“长渔二十六号”船的同志们知道了。大家想帮助兄弟渔船提高产量,就把自己船上善于观察鱼群的“鱼眼”范国良派去。原来,探鱼器只能探察深水的鱼群,打台鱼要靠人眼观察。范国良到连云港的一只渔船上,爬上四米多高的桅杆,帮助他们分辨那是真鱼群,那是小鱼造成的假象。一次,他发现前方海面上波浪颤动得厉害,说明下面有鱼群。他马上发出信号,渔船快速前进,追上鱼群,撒下大网,果然一网捕鱼五万多斤。后来,他又到另一只船上传授经验。这两只渔船的同志们经过他的帮助,都掌握了打台鱼的技术。
辽宁省双岛湾是个以农为主的大队,想发展海上捕捞生产,缺乏捕捞技术。长岛县南隍城大队便派去最好的船长帮助他们。每天早晨,双岛湾的两只小机帆船随着南隍城的船队一起出海。一个虚心学,一个积极帮,两省渔民团结一心,并肩战斗。经过三年时间的传、帮、带,双岛湾渔民掌握了小机帆船作业全部技术。现在,他们已经能独立作业,产量逐年上升,成为辽宁省渔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
长岛人民急人之急,敢冒风险。一个早春的日子,风啸浪吼,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全速返航的“长渔七号”,离家只有十几浬,不久就可以安全返回。突然,他们发现左前方有四只小船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抢救,绝不能丢下阶级兄弟不管!”他们毅然决然地掉转船头,全速向遇险船只驶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搏斗,救起了辽宁省四只小船上的十六名渔民。后来,风力逐渐增加到十级,掀起了三层楼高的瓦檐浪。雪越下越大,船体上的冰结到二尺多厚,使船重增加了好几万斤。全船象一个大冰块,有压沉的危险。两省二十六名阶级兄弟齐心协力,用铁锤打,斧头砍,搏斗了四十八个小时卸了三万多斤冰块。在驻岛解放军的大力帮助下,终于胜利脱险。
海上“种田”
长岛海湾里,布满了一排排、一方方海带养殖架子,仿佛一块块丰产田,面积有六千多亩。随着养殖区的扩大,养殖内容越来越丰富。这里不但有裙带菜、紫菜,还有干贝、鲍鱼,都在人工培育下成长。
一个春天,海面上突然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浮冰,向海带养殖区压过来。小浩大队九十亩海带面临着全部覆没的危险。党支部书记唐修会迅速组成抢险突击队。他们划着十几只舢舨,在海带养殖区的外面,组成一道防线,把不断涌近海带区的浮冰,一块一块地顶回去。第一流浮冰被挡住了,第二流又来了,怎么办?党支部立即做出决定:“去漂压石,将海带架子下沉五米!”全村社员立即行动起来,纷纷投入战斗。二月的海水彻骨寒,谁也不叫一声苦。从下午干到深夜,他们搬来八十多立方石头,把三百多行海带架子全部沉了下去。为了不误海带生长,大冰过去以后,他们又忙着取石加漂,使海带再浮上来。在浮冰封海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九十亩海带三沉三浮,保证了正常生长,夺得了大丰收。
砣矶岛与海鸥栖息的小砣子岛,相距四百米。这里流急浪涌,渔船不敢停,很难发展养殖生产。砣矶公社贫下中渔,决心筑一条连接两岛的拦海大坝。一九七○年三月,军民互相配合,开始了一场移山填海的战斗。两个岛间的海峡,最深处达二十多米,流急浪大。在这里放下几百斤重的石块,就象抛下根鸡毛似的,随流漂走。他们就用几吨到十几吨的大型石块作坝基和护坡石。正当大坝将要靠近对岸的时候,连续遭到两次台风的袭击,被冲垮了一百多米。他们毫不气馁,继续战斗。三年来,他们战胜了三十多次狂风巨浪的袭击,整整削平了一座山,搬来了二十四万立方石头。在批林批孔斗争中,军民更加奋发努力。现在,大坝已修好三百多米,完成总工程量的百分之八十。坝外浪涛汹涌,坝内风平浪静,新扩养的五百亩海带丰收在望。
来到砣矶公社后口大队,人们可以看到人工孵化的海参幼苗。大队建立了实验小组。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海边盖起了三间实验室,修起两个水池,抬来二十口大缸。正当海参幼苗刚孵化出来,一场强台风袭来,把实验室摧垮了。后来,他们又搭起席棚,下海拣来参种,进行定温诱导,促进集中产卵,终于又孵化出了小海参。
长岛县的同志说:“比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长岛有两个翻一番,一是水产总产翻一番,一是粮食亩产翻一番。这两翻都靠的是毛主席革命路线指航向,人们精神面貌大变化,结下了丰硕的成果。”在批林批孔推动下,长岛人民将谱出更雄壮的新歌!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