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友谊之路——记也中两国人员修建艾因—马赫菲德公路的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7-19
第5版()
专栏:

友谊之路
——记也中两国人员修建艾因—马赫菲德公路的友谊
民主也门新建的艾因—马赫菲德公路通车了。宽阔平坦的公路穿过辽阔的原野和一个个村庄,绕过险峻的高山峡谷伸向远方。一辆辆满载着农产品的货车、坐满乘客的客车在公路上疾驰着,路旁的人们不时地向汽车上的人们招手、微笑。
民主也门人民满怀喜悦地看到这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公路的建成,同时传颂着也门和中国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克服艰险、团结战斗的友谊。
艾因—马赫菲德公路是艾因—穆卡拉公路的第一期工程,全长一百三十八公里,沿线要通过许多高山和河流,整个工程共修建大小桥梁三十二座,涵洞三百九十八个,开土、石方九十六万立方米。
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公路开工那一天,炮声震天响,马达声传四方。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总统委员会主席鲁巴伊亲自登上掘土机,为公路开工破土。此后,几千名也门和中国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旷野上搭起了帐篷,开始了战天斗地的筑路工程。他们冒风雨,战酷热,顶风沙;劈山头,填峡谷,架桥梁。在修建公路的共同战斗中,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情景。
线路经过的努萨山区,高山耸立,到处是悬崖陡壁。在这里施工时,正是酷热的夏季。帐篷里的温度有时高达四十多度,人们吃不好,睡不好,体力消耗很大。为了炸山开路,也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并肩战斗在几十米高的悬崖上,有时要挂在半空用五十多公斤重的风钻在悬崖上打炮眼。也门兄弟关怀着中国技术人员,一再劝他们只做技术指导,不必亲自干。中国技术人员同样关怀着也门兄弟,往往抢在前面打炮眼,排险石。也门工人为了加速工程进度,经常顶着烈日,连续在山腰工作几小时,中国同志就送水上山给也门兄弟喝。
有一次,敌人埋的地雷炸坏了一辆工程用车,中国同志马上开车去抢救,几位也门兄弟怕中国同志再碰到地雷,说什么也不让中国同志开车,坚持自己去。双方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另一辆也门兄弟开的车已超到他们前面,抢先去闯险。
在修建一百六十米长的马尔扎莱大桥时,一天中午,巨雷把人们从午睡中惊醒,一刹那,狂风呼啸,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而下。这时,河滩上还停放着一些机械和建筑材料,如果不及时转移,就会被洪水冲走。雷雨声就是号令,一场也中兄弟并肩抢救建筑器材的战斗开始了。尽管狂风带着暴雨,夹着沙粒,打得人们难以睁眼,但是,大家毫不畏缩地冲向河滩。推的推,抬的抬,跌倒了爬起来再干。几十分钟后,当人们刚把最后一批器材抬到安全地带时,奔腾的洪峰向河滩场地席卷而过。这时,全部物资都脱险了。也中两国兄弟忘记了疲劳,带着满身满脸的泥水欢呼起来,他们高兴地说:“雷电风雨再大,也没有也中两国人民团结战斗的力量大。”
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也中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互相学习,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机械修配厂里,中国技术人员为了让也门工人尽快掌握技术,办起了培训班。他们向也门兄弟讲解机械原理,教他们实际操作。同时,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也注意向也门朋友学习。在施工三队,负责工程车的中国同志刘芳车看到也门电焊工阿里的工作任务很重,总想去帮忙,但自己不懂电焊技术,于是他决心向阿里学习,并向阿里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阿里见中国兄弟要向他学技术,便很高兴地教了起来。刘芳车虚心向阿里学习,经过一段工作实践,较好地掌握了电焊技术。以后,每当阿里工作忙不开时,刘芳车就拿起焊钳和阿里一起干,两人配合得很好。
也中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在工地上的友好情谊是也中两国人民友好关系不断发展的标志。正如民主也门总理阿里·纳赛尔·穆罕默德在庆祝艾因—马赫菲德公路通车的群众大会上所说的:也门工人和中国技术人员合作修建的这条公路体现了也中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好合作关系。
随着艾因—马赫菲德公路的修建,沿途各地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过去这些地方运输困难,现在从马赫菲德到亚丁行车只需四小时。由于在公路沿线打了水井,农民们在沿公路线的附近建起了新的村庄,在荒地上种了庄稼。艾因—马赫菲德公路的修建,不但记录下了勤劳的也门人民建设自己祖国的决心和热情,也记载了也中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因此,人们都把这条公路叫做友谊之路。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图为民主也门工人和中国技术人员一起在修建公路的桥梁。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