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根深叶茂一青松——从松树小学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好得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7-25
第1版()
专栏:

根深叶茂一青松
——从松树小学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好得很
辽宁省营口县建一公社松树大队小学,是一所十年前由贫下中农自己创办和直接管理的新型农村学校。它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不断成长壮大,象南山松树一样,根深叶茂,巍然挺拔,显示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十年来,这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从初期的一个教学点、一名教师、十四名学生,发展到现在五个教学点、十三名教师、二百七十多名学生。先后从这所学校毕业的一百一十多名学生,除继续升学者外,大部分都参加了农业生产,有的还当了会计,当了农业技术员,当了干部。他们热爱农村,安心务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贫下中农自豪地说:“咱自己办的学校好,毛泽东思想根子扎得牢,培养的学生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实际本领,放在哪里都顶用!”
“毛主席叫咱办学,说啥也得办好!”
松树大队在营口县东部山区,共有二百五十多户人家,分散在两沟、五岔、一道河的两岸。旧社会,这里没有学校,贫下中农子女根本上不了学。解放后,国家在离松树七、八里远的地方办了一所小学,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限制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直到一九六四年,这个大队仍有百分之四十五以上的适龄儿童没有上学。
关于社办、队办学校问题,有条件的应该允许办。毛主席的指示传到山村,贫下中农心里乐开了花,决心自己办学校。老贫农李生文坚定地说:“毛主席叫咱办学,说啥也得办好!”他们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办学委员会。没有教师,就从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没有教室,就把生产队的草栏子腾出来;没有桌凳,就发动学生自带小板凳;没有课本,老贫农刘德本就和教师一起编。一九六四年,他们终于把学校办起来了。学校处处为贫下中农着想,深受群众欢迎。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一所贫下中农掌权的民办小学——从松树小学的成长看农村办学的方向》的调查报告,热情地赞扬松树大队贫下中农热心办学的创举,指出这个学校打破了种种清规戒律,彻底为贫下中农服务,入学不受年龄限制,可以按季上学,可以晚来早走,家务重的可以带着弟弟妹妹上课,以及在生产队里建立教学点,自己劳动等等,充分肯定了松树小学的办学方向。松树大队的贫下中农和师生们读了心情激动。大家说:“我们一定要为毛主席争气,坚决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松树小学在贫下中农管理下,迎着风浪前进。有一段时间,一小撮阶级敌人拚命地攻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诬蔑说:“连孔夫子的名字都不认识的庄稼汉,还能管好学校?”有人借口“教育革命进入到教学领域”,说什么“贫下中农不懂教学,要撤出学校”。面对这股邪风,松树大队的贫下中农坚决顶住。他们说:“教育事业是我们自己的事业,我们不管谁管?能买起马就能备起鞍,我们能办学,也一定能管学。”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他们不但不撤出学校这个阵地,反而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大队贫管会、生产队贫管组、驻校贫下中农代表等一整套贫下中农管校机构,掌握好办学的方向,使学校越办越好。
后来,又有人以“减轻贫下中农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名,提出要撤掉生产队的教学点。是撤还是不撤?大队党支部认为,教学点一撤,就有好些孩子上不了学,这可是关系到松树小学办学方向和贫下中农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学校是贫下中农办的,就得让贫下中农来讨论决定。问题一提出,贫下中农都不同意撤。有的说:“咱办学是为贫下中农服务,贫下中农子女都上不了学,还谈什么教学质量!”有的说:“砍掉教学点,大孩子离家远走不起,小孩子没人管,影响大人参加生产。不为贫下中农着想,还谈什么减轻贫下中农负担!”有的尖锐地指出:“我们松树小学就是从教学点办起来的,撤掉教学点,就是让我们从根上撤退,走回头路,我们坚决不能同意!”就这样,松树大队的贫下中农又顶住了撤教学点的歪风,不但一个没撤,有的教学点还办起了“育红班”,越办越兴旺。把 学 校 办 到 贫 下 中 农 的 心 坎 上
松树大队的贫下中农是怎样办学的呢?
首先是打破所谓“正规化”学校的种种清规戒律,彻底为贫下中农服务。根据本大队沟岔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实行分散建点,方便贫下中农子女就近上学。现在,全大队六个生产队,共建立四个教学点、一个中心点。家务重的学生可以带着弟弟妹妹上学,也可以晚来早走。近两年,有两个教学点还为这些学龄前的弟弟妹妹办起了“育红班”。十年前在第三生产队草栏子里办起来的第一个教学点,如今搬进了三间新房。窗外,南山青松;室内,十分明亮。地下一排排课桌前,是一年级学生,炕上是“育红班”。年轻的女教师、共产党员李淑萍,正在给一年级教批林批孔课。一年级学生写作业了,她又上炕教“育红班”的孩子们认字。这些五、六岁的小孩,一个个天真活泼,又很守纪律。教师教他们认“大”字,先领念字音,接着给讲解字义:“大”,就是“大丰收”的“大”、“大批判”的“大”。老师启发:“大”字还用在哪上?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一个男孩答:“大地主”的“大”!“对,答的好!大地主过去剥削压迫贫下中农,是咱的敌人。”女教师还告诉孩子们,“开大会”,“大、小”,都是这个“大”,并讲了笔顺。之后,孩子们又齐声朗读起来。
教师们不仅热心教学,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理发,洗、补衣服。夏天雨后河水大,老师就拉着学生过河;冬天雪大山路滑,就送学生回家。孩子们的妈妈高兴地说:咱们的教学点真是好,又是学校,又是托儿所,孩子从小就知道热爱毛主席,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连当父母做不到的都做到了!
办教学点,不仅实现了贫下中农文化翻身的愿望,也进一步解放了妇女劳动力。过去,第三生产队只有十来个姑娘经常出工,现在,女社员除老弱病残者外,经常有三十多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了“半边天”作用。社员们从实际生活中深深体会到:教学点办到了贫下中农的心坎上,大家说,“九级大风也吹不倒!”
松树小学的教学,紧密结合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除了选讲统一的课本外,还自己编了一些政治课、生产技术课教材。一九六九年,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侵犯我国领土珍宝岛,学校为了向学生进行反修教育,立即以珍宝岛事件为中心内容,把政治、历史、地理、语文、数学等课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了《珍宝岛单元教学提纲》,使教学直接为反修斗争服务。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他们又发动师生编写批林批孔儿歌,从中选出八首,作为批林批孔单元教学的教材,使低年级学生也参加到批林批孔斗争中来。生产技术课更是编了许多乡土教材。学校聘请有十二名兼职教师。讲科学种田,就请老贫农到地头上课;讲车马绳套,就请车把式在大车旁一样一样地教。学校还经常请老贫农给学生讲“三史”(即村史、家史、办学史),忆苦思甜,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同时,坚持走毛主席《五·七指示》的道路,学校办起了小农场、小林场、小果园,学生边学习、边劳动,为将来参加农村生产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校办“三场”等各项经济收入,足够解决学校的办公费、学生的书费等开支。十年来,学校不但没有收学生一分钱,还交给生产大队一万五千元。培养一支和贫下中农
贴心的教师队伍松树大队贫下中农从办学的第一天起,就把培养一支不脱离无产阶级政治,不脱离生产劳动,和贫下中农贴心的教师队伍,作为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一项重要任务。民办教师由贫下中农推选成份好、路线觉悟高、劳动积极、对贫下中农感情深的回乡知识青年来担任。他们说:“饲养员都得由我们选,培养革命后代的老师更得由我们选。”
贫下中农更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在松树大队,学校是整个大队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被看作是“教书的社员”。大队党支部组织教师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参加党的中心工作,还经常发动贫下中农对教师进行讲评,不断提高教师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觉悟。
松树小学的教师一直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民办教师和社员一样实行工分制。每个民办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参加校办“三场”劳动外,还坚持利用假日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贫下中农称赞说:“这样的教师,和我们一个心眼,办起事来也象一家人。”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一支又红又专,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健康成长。老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继续革命不停步。新教师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进步也很快。新教师徐靖媛,时刻想着贫下中农的需要,贫下中农希望让孩子早些学会记账、打算盘。她就积极学习外地口算、笔算、珠算“三结合”的先进经验,使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珠算,二年级就可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简单的乘除法。农业合作化时期,这里贫下中农想找个会计都犯难,现在可不犯难了。徐靖媛热心为贫下中农服务,受到贫下中农的称赞,被评为县的优秀教师,不久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松树小学十三名教师,已有五名入党,四名加入共青团,在教育革命中发挥着先锋模范的作用。
中共营口市委调查组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松树小学第一批学生李淑媛,现在是松树大队小学教师。这是她在耐心地给学生作辅导。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