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干部群众心连心 工厂面貌日日新——记哈尔滨第一机床厂依靠群众抓革命促生产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8-04
第3版()
专栏:

干部群众心连心 工厂面貌日日新
——记哈尔滨第一机床厂依靠群众抓革命促生产的事迹
哈尔滨第一机床厂,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革命和生产呈现出一派蓬蓬勃勃的景象。去年全厂磨床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比前年提高了两倍。今年,全厂磨床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较多。回顾这些成绩,厂的领导同志深有体会地说:这完全是依靠群众取得的。
把相信自己换成相信群众
相信和依靠群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个厂的铸造车间是全厂生产的关键,过去生产磨床的八十多种铸件,都靠外单位供应,工厂的铸造车间,因为没有吊车,不能投产。工人们多次提出要自己动手制造吊车。厂领导同志认为本厂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决定到外地订货。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工人们尖锐地批评厂领导只靠外援,看不到本厂工人的力量;坚决要求自己造吊车。这一回,厂领导同志接受了工人们的意见,发动群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制成了单臂吊车四台,五吨吊车两台,十吨吊车两台。从这里,领导真正看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
铸造车间投产后,由于生产发展得快,三天化一次铁水的办法满足不了产品配套的需要。怎么办?厂里一位领导同志又去找群众想办法。许多老工人提出,把三天化一次铁水,改为一天化一次铁水,每次化铁量仍然是十吨。这样产量就可以提高两倍。可是这位领导同志思想上有框框,认为大炉化一次铁水,非三天不可。为什么口头上讲相信群众,也到群众中来了,而又不相信群众了呢?大炉班的同志和这位领导同志一起狠批了林彪和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的谬论和唯心主义的“天才论”,帮助他解决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问题。工人同志又和这位领导同志一起,对各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样,三天的活一天就干完了。现在一天化一次铁水已经成了生产的正常秩序。
热情扶植新生事物
如何对待新生事物,也是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共产党员、老工人范希山提出用工程塑料制造磨床零件、节约钢材的建议。有的领导同志对这个建议持怀疑态度;有人还说:“这是磨床零件,不是塑料玩具。”范希山没听那一套,和几位老工人坚持研究、设计和试验。厂党委书记吴惠桐在党委会上提出: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要不要支持?大家一致认为,不但要积极热情地支持,还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思想统一后,大家分头去做工作。试验过程中遇到挫折,党委及时总结经验,鼓舞士气;遇到困难,就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攻克难关;一时出了点问题,就主动承担责任。经过二十余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压制成了工程塑料磨床零件,质量完全合乎设计标准。事实教育了领导干部:正确对待新生事物,是相信和依靠群众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群众要大干,领导怎么办?第一机床厂领导干部的切身体会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厂革委会主任孙学贤,一直是负责全厂的生产工作。过去常常坐在办公室里催进度,要产量,很少到车间去,许多生产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育,他认识到,要改变工厂的面貌,必须带领工人一起大干。从此,他经常深入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通过参加劳动,使很多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了。新干部、党委副书记王福一,经常深入车间跟班劳动,一次,他发现组装组和刮研组劳动组织不够合理,就和工人一起研究,调整了劳动组织,减少了一半的人。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小组的工人在减人的情况下,坚持大干,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通过一桩桩的事实,这个厂的领导干部深深体会到,改变思想作风,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是能否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一个关键。这个厂,一九七三年厂级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平均一百多天,最多的达到一百五十余天,中层干部基本上不脱离劳动。群众说:领导带头干,作风天天变,干部群众心连心,工厂面貌日日新。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