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坚持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塑造赵勇刚英雄形象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8-07
第3版()
专栏:

坚持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
——塑造赵勇刚英雄形象的体会
中国京剧团《平原作战》剧组
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诞生的一个新作品,是江青同志率领革命文艺战士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战胜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一个成果。其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赵勇刚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赵勇刚形象的塑造,是我们在文艺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工农兵火热斗争生活,改造世界观的结果;是学习第一批革命样板戏的创作原则和创作经验,学习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结果。
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的优秀品质,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只有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才能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赶下舞台,无产阶级才能牢固地占领文艺阵地。只有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才能正确反映我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几十年来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深刻揭示这些斗争的规律和特点;只有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才能发挥革命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毛主席指出,文艺创作应当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平原作战》正是遵循这一典型化的原则,集中概括了抗日战争时期平原游击战的斗争生活,通过对赵勇刚这一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的塑造,表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主题,歌颂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强盗野蛮残暴和必然灭亡的反动阶级本性,反映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的历史辩证法。
下面谈谈我们塑造赵勇刚形象的几点体会。要刻画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性格
毛主席说:“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矛盾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就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写出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性格,以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特定的环境:《平原作战》反映的是伟大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寇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五一大扫荡”之后,我军主力进山,抗战形势处于“接近着胜利,但又有极端的困难,也就是所谓‘黎明前的黑暗’”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赵勇刚执行的是为配合山区反“扫荡”,去拴住龟田不准他进山增援这一特定的钳制任务。作战的地域,不是高山峻岭,也不是河湖港汊,而是毗邻我太行山根据地,处在铁路沿线,位于敌后的敌后,这样特定的广大平原战场。这里有青纱帐和地道,有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张庄这一特定的游击根据地。高度概括了革命时代敌我斗争的特点,就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特定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必须是特定的无产阶级艺术典型。其他人物也应各具特征,以烘托主要英雄人物。赵勇刚有特定的身份——八路军正规部队派出的一支小部队的指挥员;特定的身世——从小在煤窑上当童工,父亲在反压迫斗争中牺牲;与群众有特定的阶级情谊——他和李胜、张大娘等有过同甘苦、共斗争的经历。反面人物也是特定的,既有杀害张大娘和群众的日本法西斯分子龟田,又有杀害赵勇刚父亲的民族败类、特务队长孙守财。
特定的性格: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赵勇刚所从事的“非同小可的事业”,是人民革命斗争中的抗日游击战争。特定的阶级斗争生活,铸炼了他特有的性格,如英勇乐观、机智灵活等等。我们着重刻画了他特定性格的三个主要方面:
(1)他是八路军智勇双全的基层指挥员。我们紧抓了两个环节:一方面抓住他作为指挥员独具特征的主要行动——判断决策,力求通过赵勇刚决定智取炮楼、青纱帐里思策等情节,刻画他知己知彼、善于观察形势、善于选择作战时机的指挥艺术;另方面抓住他同敌人面对面的斗争,如俘伪军、夺炮楼、锄汉奸、炸军火、战龟田等五次交锋。双方斗智斗勇,主要表现斗智。为此,我们从情节内容的需要出发,给他设计了工、农、兵、商等特定身份的扮相,并运用了双关语等特定的性格化的语言。
(2)他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这是赵勇刚基本的阶级素质之一,也是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三、五两场。第三场,在敌人“清剿”、缺吃少喝、风雨行军的艰苦环境中,子弟兵露宿不扰民,军民相见一片鱼水情,表现了赵勇刚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高度阶级觉悟。第五场,在日寇围村、野蛮屠杀的情况下,群众用生命维护子弟兵,子弟兵用战斗解救群众,刻画赵勇刚是“工农的儿子”,使他与群众的阶级情谊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升华。写军民关系,既要写好拥军,也要写好爱民;既要刻画主要英雄人物是群众的榜样,也要刻画他是群众的小学生。
(3)他忠诚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这是我国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共同的阶级品质,如果不表现这一根本性的品质,就不能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为此,我们设计了独具特征的《青纱帐里》一场戏及其他情节。通过这个抒情专场,刻画赵勇刚在“军情急如火”的关键时刻,遥望延安,从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中汲取无穷力量,透过迷雾看穿敌人的诡计,定下了克敌制胜的良谋。这些描写,集中展现了他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崇高思想境界。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刻画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性格,是实现毛主席的这一教导,达到典型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同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所谓“个性化”水火不容。他们在写“个性”的幌子下,丑化工、农、兵,竭力贩卖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写真实论”,以达到他们歪曲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罪恶目的。
我们主张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性格,都是经过集中概括的,这同写真人真事完全不同。只有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才有可能达到典型化,也才有可能克服文艺创作中表现手法雷同的现象。
多层次、多回合、多波澜地
描写阶级斗争、路线斗争
毛主席说:“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又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现实的阶级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因此,无产阶级文艺要多层次、多回合、多波澜地描写矛盾斗争。这样才能在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塑造出高大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
多层次:文艺创作在表现无产阶级必胜的历史趋势时,应当脉络清晰,阶梯分明,前铺后垫,彼此照应,逐步激化矛盾,渐次推向高潮;应当写出敌我双方矛盾冲突的发端、发展、激化直至解决的全过程。在《平原作战》中,敌人的诡计——“搜、拿、追”、“回马枪”、“假清剿”等,一次比一次更狡猾;赵勇刚的进攻——夺炮楼、闹城关、炸军火等,一次比一次更猛烈。在这过程中,以主要英雄人物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必须居于矛盾斗争的主导地位。以地道战这个内容为例,在赵勇刚带动下,抗日军民同心协力,把原来只有一个洞口的地洞,扩展成地道,先挖到村头,又修进青纱帐里,最后成为房上通、地下通、家家通的地下长城。斗争条件越来越利于我而不利于敌,敌我力量对比也起了变化:龟田由强逐渐变弱,最后变成“瞎子”、“聋子”、“疯子”,归于灭亡;赵勇刚等抗日力量越战越强,最后取得了山区反“扫荡”和平原歼敌的巨大胜利。
多回合:在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要战胜敌人,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反复的较量。赵勇刚与龟田的斗争,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敌人的“扫荡”、“清剿”与我方的反“扫荡”、反“清剿”,我对敌的钳制与敌对我的反钳制,也是经过多次反复之后,中国人民才取得胜利的。在剧中我们具体处理成五个回合:(1)赵勇刚奉党的指示下山拴敌,使龟田不得不暂停进山增援的准备;(2)龟田反复“清剿”,赵勇刚智取炮楼,打击敌人;(3)龟田使“回马枪”到张庄烧杀抢掠,赵勇刚则佯攻县城,打回张庄,营救亲人;(4)赵勇刚锄汉奸,识骗局,炸军火,再次拴住龟田;(5)龟田追到张庄,被我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所消灭。敌我双方的这些反复较量,正是对赵勇刚的多次考验,从而使他一往无前的无产阶级英雄本色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多波澜:赵勇刚是在敌后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由于日寇的阴险残暴,敌人力量的暂时强大,革命力量受到暂时的、局部的挫折往往是难免的。战争中突然出现的危急态势,正是展现英雄人物的英雄行为的风口浪尖。因此,我们设计了第四场龟田突然传令停运粮食,第五场龟田使“回马枪”残害群众,第八场敌人要逃跑等突变。风波陡起,赵勇刚却十分镇定。在第四场他当机立断,夺取机枪,运走粮食;在第五场他佯攻县城,打回张庄,解救群众;在第八场他扒火车进城,转危为安,取得了主动。在波澜起伏、曲折跌宕的斗争中,多方面地显示了他善于驾驭风云的革命智慧和英雄胆略。
多层次、多回合、多波澜地描写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是为了在文艺创作中正确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反对把阶级斗争简单化,反对“无冲突论”。“无冲突论”是孔孟宣扬的“中庸之道”和刘少奇、林彪鼓吹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在文艺上的反映,是和党的基本路线背道而驰的。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大敌,必须彻底批判。
要有完整的艺术构思,紧紧抓住重点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统筹全局”。在文艺创作过程中,也要时时处处顾及全局,要从表现主题思想、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出发,在刻画人物形象,组织矛盾冲突,安排情节结构,布设唱段、念白,拟置表演、开打,设计化妆、布景等方面进行通盘的考虑。要有完整的艺术构思,做到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人物突出,力求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要有完整的艺术构思不是求全,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抓住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抓住重点。刻画人物,主要英雄人物是重点。《平原作战》着力突出的是赵勇刚,这是全剧的中心任务。其他人物也要刻画好,以衬托主要英雄人物,但不能喧宾夺主。反面人物形象的刻画必须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服务,让它们起反衬作用。
安排场次,要紧紧抓住最能揭示主题思想,最有利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重点场子,要充分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特长。如在第三、五两场,我们设计了人民群众热爱、支援子弟兵的拥军情节和赵勇刚不扰民、救群众等爱民场面;安排了音色丰富、调性板式灵活多样的独唱、对唱、合唱,选用了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安排了赵勇刚《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反西皮〕成套唱腔;并设计了赵勇刚第三场轻轻扶起战士碰倒的铁锹,走至张大娘家门前侧耳细听的细节,第五场“跨腿”“蹉步”奔向即将牺牲的张大娘,以及掩埋好张大娘遗体后持锹退上、哀思如潮、鼓舞群众等充满革命激情的表演动作和造型。这些艺术处理的目的在于表现军民鱼水相亲的关系。第八场《青纱帐里》体现了毛主席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青纱帐里打游击。在这一场里,全剧的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是刻画英雄人物、揭示主题思想的关键场子。我们在这场里为赵勇刚设计了宏伟高亢的〔反二黄〕核心唱段《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永不迷航》,和脚蹬石上、极目远望、用心思考等表演动作和造型,并创造了战云飞渡、月色微黄的舞台气氛加以烘托,以此表现他对毛主席无限热爱的崇高思想境界。
音乐、武打、舞台美术等方面,也要抓重点。音乐方面,我们首先抓的是主要英雄人物的唱腔布局,着力刻画赵勇刚高大完美的音乐形象。在赵勇刚的唱腔布局中,第五场的成套唱腔和第八场的核心唱段是两个重点,形成前后两个音乐高潮,又以后者作为全剧的音乐高潮。武打方面,第四、十两场开打,以第十场聚歼龟田为重点;其中又以赵勇刚与龟田的“单对”酣战为重点,刻画赵勇刚不仅能文,而且能武。舞台美术方面,第三、五、八场是重点,既设计了战云、风雨、敌人破坏过的院落、弹痕累累的墙垣,又设计了生机勃勃、色彩丰富的枣树、槐树、柳树、锦葵、向日葵、牵牛花、豆藤、辣椒、高粱、谷子等。“战地黄花分外香”。这些美术设计,既表现了战争的艰苦性,更突出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抓重点,就必须反对“平分秋色”。如果不把刻画主要英雄人物当作重点,而是谁有戏就突出谁,就会使其他人物——往往是中间人物,甚至是反面人物夺了英雄人物的戏,主要英雄人物反而成了为别人垫戏的陪衬人物。这是反动的“多中心即无中心”论在文艺创作上的反映,是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根本任务相对立的。
《平原作战》中赵勇刚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揭示了“人民是打不破的铁壁铜墙”这一真理。赵勇刚所以能够打败“多年研究战略战术”的“皇军少佐”龟田,就因为他坚决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紧紧依靠了党和人民群众。因此,他才能把红旗插在平川上,在敌人后方纵横驰骋,主动灵活,忽南忽北,时城时乡,象鱼儿游在海洋。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对孔老二所宣扬的“天命论”、“上智下愚”,以及林彪所鼓吹的唯心主义的“天才论”、人民群众只知“油盐酱醋柴”等反动谬论的一记响亮耳光;是对林彪所推行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以及他所贩卖的什么“短促突击”、“死打硬拚”等等反动货色的有力批判。
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形势一派大好。但是,“战斗正未有穷期”。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我党和我国人民所从事的半个世纪以来的革命斗争,还有多少重大题材急待我们去反映,有多少英雄业绩需要我们去表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又有多少革命的新生事物值得我们去热烈歌颂啊!一个个新的课题正摆在我们面前,一场场新的战斗召唤着我们。我们一定要牢记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批林批孔运动深入、普及、持久地进行下去;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把无产阶级文艺革命进行到底!(附图片)
“望西北延安城光芒万丈,毛主席瞩望着抗日战场,看得见战火纷飞青纱帐,惦记着红旗不倒小村庄。”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着赵勇刚永不迷航。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