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用“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武装头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给知识青年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8-11
第3版()
专栏:

用“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武装头脑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给知识青年的一封信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同志们: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你们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踊跃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看到你们在农村茁壮成长,我打心眼里高兴。
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农村,在革命化的大道上迈开了第一步。要坚持乡村,还得经受许许多多的斗争。最近,一些知识青年同志找我,要我就坚持乡村这个问题谈谈感想。这里,我根据个人的体会,联系接触到的知识青年的思想状况,谈点看法。
我常常想,知识青年要坚持乡村,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用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武装自己头脑。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七亿人口。人们吃的穿的都离不开农业。我们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就曾断言说我们无法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得向他们乞讨。二十多年过去了,事实对他们是个有力的回击,我国的农业不断发展,人民不但生活得很好,而且为支援世界革命做出了贡献。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路线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我们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贯彻执行了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落实了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这一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才使得我国农业不断发展。
“以农业为基础”的光辉思想,是毛主席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提出来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那一年农业丰收了,日子就好过,工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就发展得快一些;反之,就比较困难一点。全国如此,一个县同样如此。
就拿我们平顺县来说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很慢。全县粮食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年年得吃国家供应粮。农业上不去,工业就发展不快,全县只有一个小修配厂,几台机器,几十个工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我们深入批判了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全面落实了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去年平均亩产达到六百多斤,总产量也大幅度增长。农业大发展,改变了历史上吃供应粮的局面,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公共积累日益增多。农业大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原料和劳动力。全县“五小”工业,由小到大,蓬勃发展,一九七三年的工业总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了六倍。农业大发展,还为工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文化大革命以前,不少社、队经济力量不足,搞农业机械化有一定困难。现在情况不同了,全县汽车比文化大革命以前增加了七倍,拖拉机增加了十三倍,其它农业机械普遍大幅度增加。群众的收入也增加了,购买力比文化大革命前大多了。这些变化,都建立在农业大发展的基础上;如果农业上不去,一切都无从谈起。
毛主席教导说:“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大办农业,搞好农业,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搞好了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发展了,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支援世界革命,才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伟大方针,也是每个知识青年应当树立的正确思想。要使这一思想在头脑里深深扎根,对以下几个具体问题,还要有正确的认识。
如何看待艰苦的问题。
近几年,我看到许多知识青年到农村后,不怕苦不怕累,不避困难,在艰苦的环境里自觉地锻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贡献。也有一些知识青年,从道理上似乎也知道“以农业为基础”很重要,但由于害怕艰苦,在实际上对农业劳动缺乏正确的看法。
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劳动是光荣而豪迈的,但又是艰巨的。毛主席很早就教导说:“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如果害怕艰苦,追求享受,不愿付出辛勤的劳动,那理想境界怎么能够实现呢?
苦与不苦,也是相对而言的。目前,农村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一般说来是差一些。但是与旧社会相比,却不知要好多少倍。从发展的眼光看,艰苦的条件也是可以逐步改变的。我们西沟大队,地处太行山的脊梁上,原来是个“光山秃岭乱石沟,旱涝灾害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十人见了十人愁”的穷地方。解放后,我们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康庄大道,特别是一九六四年以来,我们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经过艰苦奋斗,逐步改变了落后面貌。过去,翻地靠人刨,运送靠人挑,许多生产环节都是笨重的体力劳动。现在,全大队有了两部汽车,六台拖拉机,一台推土机,还有脱粒机、铡草机等许多农业机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实现了机耕,运输用上了汽车,粮食加工、脱粒使上了机器。“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愿望,早已变成了现实。当然,这些变化只是初步的,距离我们的奋斗目标差得很远,还需要继续努力。
怎样看待理想和前途的问题。
青年富有革命理想,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这种革命进取心是可贵的,是青年们朝气蓬勃的一个标志。
理想,无非就是奋斗目标。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为什么样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关系到一个青年走那条道路,做那个阶级的接班人的大问题。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在如何看待理想和前途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孔老二之流,鼓吹“学而优则仕”的反动谬论,宣扬读书读得好就应该高官厚禄,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贩卖“读书做官”、“下乡镀金”的修正主义黑货,向青年们灌输成名成家、出人头地的腐朽思想。在林彪、孔老二看来,只有复辟倒退才是他们的理想,只有升官发财才是他们的前途。我们无产阶级与他们相对立,把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把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的每项工作,都看作是最有前途的工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实行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立志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这就是崇高理想;把青春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就会前途无量。有些知识青年认为“当农民不合乎自己的理想”,“与土坷垃打交道没有前途”,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应当坚决纠正。
在怎样看待理想和前途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切身体会的。合作化初期,西沟的一些人只看到山区条件差的一面,看不到有利的因素,对建设山区缺乏信心。我们组织人上山植树造林,他们说:“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组织人在河滩打坝修地,他们说:“在这地方动土太不保险了!”为了统一思想,我们组织了一场坚持山区还是抛弃山区的大辩论。广大贫下中农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建设山区的指示,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山区,看到了建设山区的重要性。大家说:山区,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山区是我们同敌人战斗的好地方;今天,我们要建设山区、改造山区,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贡献。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建设山区的远景规划。干部和群众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建设山区的决心更大了。二十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把一万二千多亩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松柏林,在沟沟凹凹栽了十万多株果树,在村庄周围、道路两旁植了百万株用材树。我们还根治了昔日的河滩,垒大坝六千多米,使八里长的乱石河滩变成了五百亩稳产高产的良田。西沟的贫下中农从改造山区的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建设山区的灿烂前景,在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奔得更欢了。
毛主席教导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几年来,不论是来我县插队落户的外省、市的下乡知识青年,还是本县的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经过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有的担任了社、队基层干部,许多知识青年成了阶级斗争的闯将,生产斗争的能手,科学实验的尖兵。他们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当前正在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广大知识青年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许多青年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以势如破竹的革命气概,研究两千多年来儒法斗争的历史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取得了成绩。希望你们更好地和贫下中农结合在一起,为农村的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深入、普及、持久地开展,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青年同志们,你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人民对你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毛主席教导说:“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我们国家的面貌,特别是广大农村的面貌,将要发生极大的变化。我们贫下中农热烈地祝愿你们坚持乡村,和我们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大显身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让革命青春在广阔天地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致 以战斗的敬礼!
李顺达
于山西省平顺县西沟大队(附图片)
李顺达在教知识青年犁地。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