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普及样板戏的一种好形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8-13
第3版()
专栏:

普及样板戏的一种好形式
上海市金山县文化馆
革命样板戏是实践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产物。我县广大人民群众十分热爱革命样板戏。在努力学演革命样板戏的同时,还积极移植革命样板戏,大讲革命样板戏故事。
早在一九六九年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十月演出本发表之后,广大故事员为了满足群众学习革命样板戏的要求,经常拿着样板戏的演出本到田头,以讲故事形式讲给社员听。讲革命故事的活动轻便、灵活,不用化妆,不带道具,不需舞台,随时随地都可以讲。能够在坚持业余、坚持节约、不妨碍生产的情况下,把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迅速传播到广大贫下中农中间去,这是普及革命样板戏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因此,我们在以演唱形式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同时,大力提倡讲革命样板戏故事。
怎样根据革命故事的特点宣传、普及革命样板戏呢?我们作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我们开始讲革命样板戏故事时,都是全剧照讲,一个故事要讲两个多小时。故事员利用会前、会后、政治夜校、田头场地讲的话,要分几次才能讲完,故事一长,人物一多,故事员既不好讲,听众又不好记,宣传效果不够理想。后来,我们根据革命故事的特点,选择重点场次进行改编,一次讲完,一个故事最多讲二、三十分钟,效果就好。如《智取威虎山》片断《会师百鸡宴》,《红灯记》片断《赴宴斗鸠山》、《痛说革命家史》,《沙家浜》片断《坚持》等。有时,重点场次中还可以选讲一段:如《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本来是从李玉和回到家,把下午在粥棚的经过情况告诉李奶奶开讲的。但是,如果时间紧,故事员也可以只讲李奶奶对铁梅“诉说家史”一段,同样达到教育效果。讲样板戏故事片断时,要注意交代前后情节,做到有头有尾,线索分明。我们在改编《杜鹃山》片断《情深如海》一场时,先把前面两场情节概括地交代清楚:“柯湘按党的指示进深山寻找雷刚,不幸被捕。杜鹃山农民自卫军在队长雷刚率领下,乔装打扮混进三官镇,劫了法场,伤了毒蛇胆,抢了党代表柯湘,赶走了靖卫团,三官镇解放了。自卫军打了个大胜仗,迎来了日盼夜想的党代表,大家好不高兴。”接着引入本场讲:“当天下午……”。故事结尾也要交代明白:“这支队伍在党的领导下,除内奸,惩恶霸,全歼毒蛇胆。后来这支队伍上井冈山,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使故事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我们体会到,用讲故事的形式塑造好英雄人物,很重要的一条,是要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此,我们有时借鉴讲故事传统的开相手法,进行革新创造。如在改编《沙家浜》中《军民鱼水情》一段时,就这样描写郭建光:“郭建光上身穿一件白竹布短衫,下身穿一条灰色长裤,头颈上围着一条白毛巾,左手腕上面的伤口还包扎着一段纱布,他英姿勃勃地站立在船头上,目光炯炯,一路上远望着阳澄湖畔的美丽景色,真是芦花开放,稻谷清香,岸柳成行。”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刻画好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发挥故事的特长,当英雄人物处于斗争的风口浪尖时,不但讲出他的英雄行为,而且着重讲出他的内心思想活动,讲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样,就使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在听众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革命故事是口头文学,要求讲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懂。为了尽量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我们改编时,对剧本中的某些对话和唱词在文字上作了些改动。讲故事和演戏不同,对话不宜过多。所以,在符合样板戏原著精神前提下,我们把有些对话和唱词适当删节或改成叙述,保留那些与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直接有关的对话。
在移植革命样板戏、大讲革命样板戏故事的过程中,县委和各级党委都十分重视。今年五月,我们县举办了革命样板戏故事巡回演讲队,下基层社队巡回演讲,并对社、镇故事员进行辅导。县每年还举办数次移植交流会、修改加工班,提高故事质量。松隐公社党委书记还亲自带领故事员到生产队田头试讲《白毛女》片断《深仇大恨》,征求贫下中农意见,并对故事员进行阶级教育,加深他们对革命样板戏的理解。山阳公社党委为了帮助故事员编好讲好《红灯记》片断《痛说革命家史》,派干部陪故事员下去听老贫农忆苦思甜,提高故事员的阶级觉悟,把革命样板戏故事编讲得更好。故事员为了编好讲好革命故事,还经常收听革命样板戏的录音,认真学习。这样,业余革命故事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活跃在田头、场院,成了普及革命样板戏的一支积极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