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封建论》对“天命论”的抨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8-15
第2版()
专栏:

《封建论》对“天命论”的抨击
拂声
唐代著名法家柳宗元写的《封建论》,是一篇抨击儒家的“天命论”的战斗檄文。柳宗元站在地主阶级的进步势力一边,冲破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分析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必然性,歌颂了秦始皇和法家坚持社会革新的进步路线,驳斥了复古倒退势力鼓噪分封制的理论根据——“天命论”。
柳宗元所处的唐代中期,朝廷在豪门贵族、大官僚和宦官的把持下,政治日益腐败。拥有大量军队的藩镇,在“安史之乱”后,加紧割据分裂活动,常常发动叛乱,极力要推翻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企图恢复地方割据的世袭领地,把社会拉向后退。伴随这股分裂、倒退的逆流,地方割据势力及其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又重弹儒家的“天命论”的老调,叫嚷古代“圣人”制定的制度,是出于“天”的意志,理所当然地要垂之万世。他们以此来论证分裂割据有理,咒骂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荡灭先王之制”,是违反“天意”。
针对这种“天命论”的说教,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明确地提出了“势”的概念。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遍地是野草树木,到处是成群奔走的野兽,人的爪牙没有禽兽那样厉害,难以养活和保卫自己,就要利用身外之物作为自己求生的工具。大家都要利用外物,必然发生相争,争个不停就要寻找那些能评判是非的人来主持公道。于是,逐步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各级统治者和“天子”。这些评判是非的人死后,凡是对人民有恩德的,他们的后代也一定要被尊奉为首领,这样便形成了世袭相承的分封制。由此分析,柳宗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分封制“非圣人意也,势也”。就是说,分封制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而是时势所造成的,“天子”只是顺应了这个时势的需要而行分封制罢了。柳宗元以“势”的概念,论证了殷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然后,又以“势”的概念分析了秦、汉、唐实行郡县制的必然性。应当指出,由于阶级地位和时代的局限,柳宗元不可能科学地揭示国家的起源,揭示分封制的产生以及郡县制必然要代替分封制的原因。但是他把“势”看作产生一种社会制度的根源,作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的论断,用来对抗和批判唯心论的“天命论”,却给了分封制鼓吹者以致命的一击。
在柳宗元《封建论》问世前一千多年,没落奴隶制度的卫道士孔老二就抛出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到处宣扬“周礼”是天的意志,是不可改变的,如果人们反对这一套制度,就是“获罪于天”。他企图借“天命”来挽救土崩瓦解的奴隶主世袭制度。历代妄图恢复分封制的反动势力,都以此为理论根据。秦王朝末年,赵高篡权,推行复辟倒退的反动路线,主张恢复分封制,就是这样。到汉代,董仲舒更是露骨地叫嚣“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春秋繁露·郊祭》),为他复辟分封世袭制度炮制理论根据。柳宗元站在反对复古、主张进取的进步立场上,在《封建论》中直接把“势”和“圣人意”对立起来,就有力地打击了分封制鼓吹者抬出的“上帝”偶像。
柳宗元对“天命论”的抨击,还表现在他继承了法家“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都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在《封建论》中,柳宗元大胆怀疑:“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矛头直指孔老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谬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鼓吹者,无一不是竭力鼓吹奴隶主贵族的头子和他们的子孙是天生的“智者”,因而应该“封侯”、“尊显”。柳宗元敢于蔑视“为上”的“圣人”,说他们不一定有知识才能,在认识论上反对“上智”、“下愚”不移,这是对“天命论”的沉重打击。
唐代中期,宣扬“天命论”和反对“天命论”的斗争,是围绕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问题展开的。郡县制是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根本措施。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这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因此,行分封还是行郡县的斗争的实质,是倒退和进步两条路线的生死搏斗。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也重新抬出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炮制了他的反党理论纲领——天才论,妄图建立林家法西斯王朝。然而,中国革命的发展,“必然是依照人民所规定的路线走去的。这是一定的,因为全国人民要这样做,中国的历史发展要这样做,整个世界的趋势要我们这样做,谁能违拗这个方向呢?历史的巨轮是拖不回来的。”历史发展的事实正是这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