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我国铁路史上的一件新事——记长春机车厂整体煮洗火车头的创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8-16
第4版()
专栏:

我国铁路史上的一件新事
——记长春机车厂整体煮洗火车头的创举
一辆跑完三十万公里、需要大修的火车头,披满油垢、尘土,沿着轨道,被推进一口长二十米、宽三点八米、高二点七米的大锅。锅的大门关上后,电钮一按,从蓄水池来的八十多度高温的碱水,十分钟就放满了一锅,把火车头整个下部浸入碱水煮洗。上部煮不到的地方,由龙门喷水架来回移动,反复喷射冲洗。火车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盆塘”、“淋浴”,四面见光,连焊接条纹和加工刀花,都清晰可见。火车头在大碱锅整煮后,再按电钮,锅内的碱水又顺着管道,流回蓄水池。
这台整煮火车头的设备,是长春机车厂一九七○年试制成功的。经过三年来职工们的不断改进,特别是今年以来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职工们又使它进一步完善,“清洗”、“上碱”、“除垢”三项工作都实现了自动化。
用这种设备清洗火车头上的油垢,这是我国铁路史上的一件新事。今年五月间,交通部在长春机车厂召开了全国十一个机车修理单位的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
了解铁路机车检修的人都知道,我国从有蒸汽机车以来,清洗火车头这项工作,都是沿用爬车顶、钻地沟、锤子打、扳子拧的老办法,把车头上的成百个零件、部件一个个拆下来,分别放进小碱锅里煮,一个小时煮一锅,十锅才能煮完一些中型零件。而小锅里放不下的车轮、车架等大部件,还得用人工一刀一刀、一铲一铲刮去上面的油垢。单清除一个十几米长的车架的油垢,就需四个工日。长春机车厂负责这项工作的解体车间,一天只能拆开一个火车头,煮洗一个火车头。这样,解体车间便成了全厂七个联合车间中的“老大难”单位,成了机车检修流水作业中的“瓶子口”了。文化大革命前,常常因为“瓶子口”堵塞,而影响其他六个车间正常工作。
那时,这个车间的工人李凤林等为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曾经提出打破“先卸后煮”的老套套,让火车头洗个澡的整煮设想。但是,这个建议一直没有被工厂领导重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工厂有关领导成员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他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决心大胆采纳工人的建议。在厂革命委员会的支持下,一个由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结合“整煮火车头”小组成立了。
把整个火车头放进大锅里煮,每个藏污纳垢的地方能不能洗干净?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技术员范元桢到煮洗工序去请教工人。一个老师傅说:我们煮过煤水车的车架带车轮,质量很好。整煮火车头需要建一个能放下一百几十吨重的火车头的大锅。建大锅不难,难的是一扇宽三米八、高二米七的大门关上后,能不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做到滴水不漏。于是,他们几次派人到外地学习。在试验时,几次失败,他们不灰心,最后终于达到密封的要求。这个问题解决了,火车头上半部洗不到又怎么办?电工郑海运用龙门刨床的工作原理,为“整煮火车头”的上半部解决了来回移动的“淋浴”问题。
技术问题解决了,三千立方土怎么挖,十几吨重的蓄水箱怎么吊,一百五十平方米面积的大碱锅怎么组装?对于这一个个难题,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全厂工人回答说:“困难纵有九十九,难不过机车工人一双手。”锅炉车间和煤水车间主动承担了焊接大碱锅和蓄水箱的任务。建筑车间包下了修筑延伸到大碱锅的铁路。动力车间负责拉线、挂灯、装电机。锅炉车间的电焊班和铆工班抽出一半人力支援解体车间。为了加快大锅的组装,他们采用交叉作业,四台电焊机一齐上,焊工和铆工一起战斗,整个工程从设计到完成仅用了半年时间。
“整煮火车头”的成功,不但打开了生产流水线上的“瓶子口”,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束缚人们手脚的洋框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条外国定型设计的“一条龙”,再也不“定型”了。继解体车间煮洗机车之后,锻冶车间又搞成了退箍机、抛丸机、超声波整体探伤机,组成了弹簧检修流水线;车轮车间在一台进口车床上大搞革新,使这台沉睡多年的洋设备复活了……。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