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8-22
第1版()
专栏:

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好!
八月金秋,正是喜待丰收的季节,在北京举行的四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为工农兵带来了一批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新节目。首都的文艺舞台上一派蓬勃兴旺景象。调演中,地方剧种移植的革命样板戏,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既有湖南花鼓戏《沙家浜》和评剧《龙江颂》全剧,也有湘剧、沪剧、越剧、淮剧、桂剧、壮剧、彩调剧等移植的革命样板戏折子戏。这是革命样板戏在全国更加深入普及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地方戏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的新成就。推陈出新 春色满台
在首都几个演出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剧场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随着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旋律,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称赞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好。他们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戏曲舞台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着,大肆宣扬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极力为修正主义路线服务。如今,不少地方戏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获得了新生,地方戏曲舞台呈现满台春色。
然而,这一胜利成果却来之不易。许多地方戏在移植革命样板戏过程中,都经历了艰苦的斗争。一小撮阶级敌人疯狂破坏地方戏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煽动演坏戏,散布今不如昔的无耻谰言。上海淮剧团移植《海港》刚开始,背后就刮起了一阵“文化工作危险论”的阴风;沈阳评剧团移植的《龙江颂》、上海沪剧团移植的《红灯记》、《沙家浜》等,都有人攻击它们是什么“非驴非马”、“四不象”。在这关键时刻,工农兵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为移植革命样板戏叫好,为革命的新生事物撑腰。他们说:“非驴非马怕什么!事物发展总要有一个过程。只要有革命的雄心壮志,就一定能移植好革命样板戏。”在工农兵的鼓励和支持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紧密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革命罪行及其修正主义路线,决心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依靠工农兵,为改革地方戏做出贡献。
在移植革命样板戏的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教导,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首先对本剧种的唱腔、音乐进行分析和改造,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努力创造出既能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又能保持剧种特色的新唱腔。
旧花鼓戏演的是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唱的是小曲小调,很难表现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的文艺战士,在移植《沙家浜》时,从塑造英雄人物出发,学习、运用革命样板戏感情、性格、时代感都对头的创作经验,改造了旧花鼓戏曲调轻佻、旋律单调的弱点,创造了郭建光的《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和《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等气势宏大的有层次的成套唱腔,较好地表达了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感情。工农兵赞扬说:“这样的新花鼓戏,我们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有劲!”旧评剧曲调板式简单,唱腔“软”、“平”。在移植《龙江颂》时,沈阳评剧团的文艺工作者摈弃了这些不健康的成分,努力塑造江水英的音乐形象,为她设计了《一轮红日照胸间》等新唱腔,使人听了耳目一新。旧越剧女扮男装、男唱女腔,简直是六十年代的怪现象。越剧的推陈出新,首先要改掉这种怪现象,在男女分腔上下功夫。他们移植的《龙江颂》,学习了革命样板戏打破行当、打破流派、打破旧格式的经验,在阿坚伯、李志田的男腔设计上,吸收了“绍兴大板”中一些高昂的唱腔,并对越剧中健康的曲调在旋律、调式、唱法等方面加以改造,使男腔浑厚有力。这是越剧改革的一大飞跃。
此外,这次参加调演的湘剧、沪剧、淮剧、桂剧、彩调剧等地方剧种,也都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在音乐、唱腔、表演、道白等方面有所创新,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广大戏曲工作者深有体会地说:移植革命样板戏不仅是推广、普及革命样板戏的有力措施,也是推动地方剧种革命的一个重要途径。移 戏 先 移 立 足 点
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给地方剧种带来了新生,锻炼、培养了文艺队伍。几年来,戏曲工作者为了移植好革命样板戏,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深入生活,虚心向工农兵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自觉性。
“移戏先移立足点”,这是戏曲工作者在移植革命样板戏中的共同体会。上海越剧团的文艺工作者开始移植《龙江颂》的时候,由于对革命样板戏的主题和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虽然把革命样板戏的一招一式都学了过来,但工农兵观众看了演出后批评说:“你们学革命样板戏学是学了,但是没有学到革命样板戏的实质,感情不象工农兵。”工农兵的批评击中了要害。于是,越剧团深入上海郊区的一个公社,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正值“三夏”大忙季节。一天忽然下起暴雨,刚刚收割的稻谷,顿时被洪水冲跑,贫下中农发现后,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以《龙江颂》“堵江抢险”的精神,顶风冒雨,抢捞稻谷。在同风雨搏斗中,许多江水英、阿坚伯、阿莲式的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形象呈现在文艺工作者眼前。我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使他们加深了对《龙江颂》的理解,为塑造剧中的英雄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文艺工作者,在移植《杜鹃山》的过程中,到老革命根据地,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些老红军战士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了当年红军同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事迹,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文艺工作者演革命戏,做革命人,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在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毒害下,一些演员争角色、争名利;现在,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老艺人为培养年轻演员甘当配角,新演员虚心向老演员求教,出现了团结战斗的新气象。为了让更多的工农兵看到革命样板戏,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背着行李、道具,坚持深入工厂、农村。工农兵称赞说:“这真是路线不同人不同,你们不愧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文艺战士!” 让革命样板戏牢固占领文艺舞台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方剧种数以百计。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使革命样板戏进一步得到了普及,牢固地占领了文艺舞台。
壮剧是壮族人民所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去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壮乡瑶寨,演出《平原作战》,壮族、瑶族贫下中农闻讯纷纷赶来观看用壮话演出的革命样板戏。在壮族聚居的下?公社,演完了《平原作战》选场后,观众迟迟不愿散去,要求剧团多留一天,演出革命样板戏全剧。第二天剧团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一位壮族老贫农激动地说:“你们把壮剧移植的革命样板戏送到山角落里,这是党和毛主席对壮族人民的关怀,我们一定要更好地抓革命促生产!”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的文艺工作者,去年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上海港十个港区,为码头工人演出淮剧《海港》。有一家祖孙三代都是码头工人,看完了这出戏以后,抚今忆昔,感慨万分。他们决心学习方海珍的英雄气概,立足海港,放眼世界,为革命多作贡献。上海沪剧团移植《红灯记》、《沙家浜》以来的三、四年时间里,演员们经常带着轻便简易的布景、道具,到工厂、农村和部队去演出。解放军某部战士看了戏,开辟墙报专栏,畅谈心得体会。他们说:“过去,剧团来演才子佳人戏,走了后战士们还得消消毒。现在送来革命样板戏,使我们受革命教育,真是两条不同的文艺路线,两种不同的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下乡演出《龙江颂》、《杜鹃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每逢演出,山坡上拥满人群,常常演至深夜。
几年来,这些剧团的文艺工作者走到那里,就把移植革命样板戏唱段教到那里。如今,地方戏移植的革命样板戏唱段,在黄浦江岸,在红水河畔,在洞庭湖滨和松辽平原上到处传唱,革命样板戏塑造的英雄形象在工农兵群众中闪耀着光芒。广大工农兵对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感到欢欣鼓舞,热情赞扬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好!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