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米丘林选集》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1-25
第5版()
专栏:

《米丘林选集》序
苏联院士 P·N·雅可夫列夫作
舒贻上译
苏联大生物学家米丘林(一八五五——一九三五年)是唯物论新生物学的创造者。他的学说,不仅在普通生物学上是重要的,并且对于生物学的各个部门,如园艺学、畜牧学、医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也都有极大的贡献。这本选集,是他六十年光辉事业的伟大结晶。他的著作,风行苏联全国,并且受到全世界新科学界的一致推崇。出版总署翻译局现已约请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生物专家集体翻译这本选集,预计二月中旬即可全部脱稿,由新华书店出版。
“人类能够而且应该改造自然”
在生物学界著名的苏联科学家米丘林(J.V.michurin),是举世皆知的。他是一个勇敢的科学革命者、不屈不挠的研究者、和伟大的自然改造者。他在苏联这个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尤享盛名,并受人尊敬,因为在苏联,科学有着一切光荣发展的机会,所以这位伟大苏联科学家的创造天才,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米丘林奠定了唯物论新生物学的基础,他的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发育和控制。关于生物的发育及其依照所定方向的改造的一般理论,就是唯物论生物学的基本核心。米丘林学说的基本要素,在于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关于动植物界进化过程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正因为这样,所以米丘林学说,不仅在普通生物学上是重要的,而且在生物学的各个部门(如园艺学,畜牧学,医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都是同样重要的。
米丘林理论的原理,都是无可反驳的,它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这些原理并非根据单纯的推理或抽象的演绎(像形式的遗传学者们那样),却是根据从生活,从实际观察得来的许多事实。这些原理的建立,都是他多年不辞辛劳,为着精通生物界的许多法则而持久奋斗的结果。米丘林凭着科学家的忠诚和天才与自然学家的洞察力,一步一步地深入到自然界的奥妙里去,并且巧妙地把它们发现出来。
在他的科学研究工作里,米丘林始终牢记着恩格斯在辩证法里的观点:“………没有什么事物是有尽的、绝对的、神圣的。它表明一切事物的内在与外在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除开发生和死亡的连续过程,以及从低级向高级的无止境上升过程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现象能够在它面前持久存在的。”当引证恩格斯的最重要的教训时,米丘林说:
“这个原理不论过去或现在都是我全部工作的基本原理,当改良许多现存品种以及创造水果和浆果植物的新品种时,我所做的许多实验,一直注重这个原理。”
偶尔,有许多对理论或对实际没有确实成就的科学家“……认为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植物有机体是不变的,又说人不能改造自然,但是我认为一切植物形态的差异,起源于极少数植物,原系由于自然界所发生的无穷变化过程的结果,并且我还要进而提出许多事实,来证明人类能够而且应该改造自然……”(米丘林)。
把唯物论的生物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米丘林的学说,是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大凡植物和动物因受外界的生活条件影响而得来的新性质都可以遗传给后代。这就是说,植物和动物有机体本性所发生的质变,总是决定于生活条件的。
因此,米丘林学说的要点,并不像资产阶级形式遗传学的代表们故意歪曲地和错误地武断为杂交(注一)。米丘林学说的要点、基本的原理,就是环境所起的作用,以及有目标地培养杂种。
米丘林认定杂交不过是变异的根源,但需要适当地选择亲本,以便使杂种获得新的和所希望的性质。
米丘林屡次指出,一个育种者的工作是无止境的,当得到杂交种子时,才算开始。由最初的两亲体的交配结果所得的幼小有机体,具有显著不稳定的遗传性,因而就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应用米丘林各式各样的培养方法,就可能随着育种者所期望的方向,来改变像这样的一种有机体。
米丘林曾指出,如果应用不适当的培养方法,从最好的栽培品种的杂种,或许可以得到完全的野生植物;反之,如果应用所需要的培养方法,我们或许可以从一种具有劣性的杂种幼苗,得到一种好的新品种。米丘林强调地说:“总而言之,杂种的形成,依靠双亲者不过十分之一,依靠环境者却占十分之九。”
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法则,并且建立了生物有机体之进化的正确概念。可是,他未能指出要怎样控制进化才可以创造有利于人类的新的植物。这个工作就负在米丘林的肩上了。
为着要发展达尔文学说的积极方面,米丘林就把唯物论的生物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阶段,因而,为苏维埃的、创造的达尔文主义奠定了基础。
早在他的工作的初期阶段,米丘林就凭许多实验,把著名园艺学家格列尔(Grell)的虚伪理论,完全驳翻。若依照格列尔所说,南方的已结果实多次的老植物品种,可以移植到较北的地区使它驯化。
米丘林根据多次实验,证明植物的驯化诚然是可能的,但是“………只限于种植种子。大凡外来的品种如果在其本土环境里未能忍耐像新地区的最低温度,就不能用移植整个植株,抒枝,压条等方法来驯化。”
米丘林在这里初次宣布了一个理论的原理。一个品种的本性,从种子发育的第一天,就开始形成;并且在这期间,它能够依照栽培的条件,循着所期望的方向,最容易改变。
米丘林长久而坚持的努力,以求向极北地区伸延栽培果树的改良方法,这使他应用了杂交方法,把地理上距离远的各种植物杂交起来,跟着就对杂种的苗木加以有目标的培养。他所找来用作杂交的植物,离其本土越远,两亲体的优良性质在那些杂种里结合得越完善,并且这样的杂种就越容易适应苏联中央地带的严酷环境(即米丘林的工作地点)。
米丘林便是用一些地理上远距离的植物种族,施以杂交,而创造了他的标准品种的大多数。差不多每一个由他培育出来的品种,都可以充分证明他的学说是对的,他说生物尤其幼小的杂种有机体,都会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巨大的变化。
对唯心论生物学的揭露
在米丘林许多伟大发现中,有一个已经完全证明了的原理,即不论是用有性生殖的或无性生殖的生长方法而引起的有机体变异,皆为同样的规律所控制,并且性细胞和体细胞在原则上是无差别的。米丘林凭着他关于植物营养杂种的许多实验和研究证明了这个很重要的原理。
米丘林指出,性细胞都是在有机体发育的一定阶段中,从那些构成整个有机体的体细胞形成的。因此,在体细胞和性细胞之间有一种极密切的相互作用。
凭着无性杂交法(注二),米丘林创造了一些优良品质的果树品种。此外他还凭着有性杂交法创造了一些其他优良品种,现在所有这些品种在苏联大部分地区和省份,都被视为标准品种而繁殖着。
无性杂种(注三)提供了不容置辩的事实来解释,有机体的极重要性质——即其遗传性。控制环境的条件,足以按照所期望的方向去改善并创造具有我们所需要的遗传性的新品种。
米丘林根据有机体的历史过程和其遗传性的相互作用,潜心地研究出发展的学说。他认为有机体和环境是有整体而不可分离的关系。米丘林认为外界条件对于有机体的形成,是有决定作用的。米丘林曾经写过:“似乎是这样,有些人们自己以为是精通植物界诸法则的专家,幼稚地怀疑我所说环境对于新种和新品种所形成的影响,并强辩它还未经科学上的证明。”
“……首先需要想知道的,就是要问他们是否真实相信三十万个植物种类都是单由亲体性质的遗传而产生的。(在环境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奇怪,这样一个结论,竟会全不合理。如果说现时地球上所生存的植物界全是起源于最初的个别植物有机体,它们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杂交受精,而过去几千万年间变化很经常很大的环境条件对于他们却没有影响,这诚然是费解的。”
米丘林加深了和发展了达尔文主义,因此他的学说,在暴露唯物主义生物学的敌人所倡导的种种反动唯心主义理论所含的反科学性质中,不论过去和现在,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许多年间,魏斯曼主义(孟德尔主义、摩尔根主义)的唯心论的反动倾向,曾经在生物科学内继续占有势力。
对此反科学倾向的斗争,就是由那唯一正确的方向——米丘林的唯物论的方向。
一种使生物学者分做两个不可调和的阵营的尖锐斗争,就围绕着那旧的和基本的争点而起了:就是说,植物和动物有机体能否遗传它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特征和特性?换句话说,植物或动物有机体的本性所发生的质变是不是要依靠种种的生活条件,即依靠影响于它的环境?
米丘林唯物论辩证法的生物学,引证了许多事实来肯定这样的关系。魏斯曼(孟德尔,摩尔根)唯心论,形而上的生物学却彻底地否定了这样的关系,但并没有引出什么证据来。
一九四八年八月,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过生物科学的现状。在这次会议里,生物学界中所有魏斯曼(孟德尔,摩尔根)方向,完全被揭露了,在思想上被彻底地推翻了,并且被斥为反科学的、反动的、唯心论的、形而上的,和生活分离而于实际无益的。它和米丘林方向相反,因为米丘林的方向是达尔文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展,并且是唯物论生物学的发展上的一个新的较高阶段。“这次讨论的主旨就是米丘林的有名格言:‘我们不能等待着自然的恩惠,我们必须从自然攫取那些恩惠。’米丘林的这个指示,或许可说是含有布尔塞维克的精神,不仅号召科学工作者们、而且号召千百万的农民们,积极从事于创造性的工作,为我国人民谋利益和光荣”(莫洛托夫)。
列宁和斯大林的关切和支持
米丘林的学说—世界上唯一进步的生物学——已经在苏联这个胜利的社会主义的国土上发展而且壮大了。那决不是偶然的。李森科院士说过:“米丘林的学说,是和集体农庄及国营农场的实际活动不可分离的。它是农业科学中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一个最好的形式。”
米丘林自己写过:假使没有苏维埃制度,他或许会成了“一个在帝俄时代无声无息的实验园艺的隐士。”
回忆革命前的时代,米丘林写过:“在革命以前我的全部道路上撒满了嘲笑、忽视和埋没。”
“在革命以前,我惯于屡次受着无知之辈的批评和侮辱,他们宣称所有我的工作都是无用的,都只是‘幻想’和‘胡闹’。农业部派来的官员对我嚷着:‘你胆敢干这个!’官署的科学家们宣称我培育的杂种是‘私生子。’僧侣威吓我:‘不要做亵渎神明的事!不要把神的花园变为妓院!’(那就是他们对我的杂交法的形容)。”
米丘林却不顾一切,仍旧坚持到底,定要实现他的目的。他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热心的革新家,他全然献身为他的人民服务。“我努力以求达成我所树立的目的,”米丘林后来写过:“不过我却没有工具,没有既成的地位,完全孤立着,并且不断和贫困及黑暗斗争,我利用着贫乏的物资,从事于辛苦的而在那时候绝对没有报酬的科学工作,我只能够靠着我个人的劳力来挣钱,充当一个铁路书记兼精细机械工人。”
美国的农业部,在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三年之间,因为知道了米丘林的杰出工作和经济困难情形,曾再三建议他到美国去,否则至少让他把所搜集的品种,新创造的品种和杂种,全部出卖,当然是报酬优厚。可是,米丘林每次都不肯接受。他认为他的许多成就和搜集不应当供资本家致富,只应当成为人民的财产。
对米丘林的工作首先注意的就是列宁。苏维埃政府在它成立初期的几个月内,并不考虑内战正烈并且国家经济正在困难之中,就给了米丘林必需的补助。他在科兹罗夫(现已改称米丘林斯克)所设的苗圃曾经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去参观过两次。
后来,在一九二八年,就在米丘林的苗圃里建设了些设备完全的实验室。这苗圃后来改组为选种和遗传站,再后,到一九三一年改成了米丘林中央遗传学实验室。
为着他在创造植物新品种上有杰出的功绩,苏维埃政府对米丘林授与了列宁勋章和劳动红旗勋章。一九三二年,米丘林曾经住在那里工作过的科兹罗夫城,经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决议,改名为米丘林斯克。
自从米丘林斯克成为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改造生物以来,就成了最大的传播中心,传播米丘林生物学的思想,建立进步的苏维埃农业生物学。当其沉痛地回忆到在帝俄时代的艰难生活和工作时,米丘林说过:“……只有在苏维埃制度之下,我才被我的国家所认识,首先注意我工作的人就是列宁。”
“我现在受着斯大林所领导的党的关切和注意,我得到了工作机会,甚至可以更有效率地去从事改造地球的伟大工作。”
在他的科学活动六十周年的前夕,米丘林写了一封信给斯大林同志,在那信内他总结了党和政府所给他的帮助。
米丘林在那封信里写着:“我六十年前为着培育新的果木品种并创造新的植物有机体所建立的那个狭小花园,现在业经苏维埃政府改造为全苏的工业化果树育种和科学植物育种的中心,内有几千公顷的果园,和宏壮的实验室与设备,并有几十个很有才能的研究员。……
“我自己原是个孤独的实验者,既没有被帝俄农业部的官员所认识,还要受他们的讥诮,现在你所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和党早已使我成为几十万种植物实验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了。
“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现已给我所需要的一切——一个实验者为他的工作所期望的一切。”
米丘林特别受了那封温情电报的感动,那是在他的科学活动六十周年由斯大林拍来的贺电。原电内容如次:
“欣逢你,伊万·乌拉吉米洛维奇(注四),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福利,生产劳动的六十周年纪念,谨电致贺。
祝你健康及改造果树工作有新成就。
我热情地和你握手。约瑟夫·斯大林。”
米丘林学说的伟大成果
米丘林的学说现已产生卓越的成果。
首先,米丘林自己就创造了大约三百种果树和浆果的新品种。然而他的贡献还不止此,他又把著名的洪波德地带(Humboldt Zone)远向北方推展。他使许多植物能在广大地区生长并结果实,那些地区内在他的时代不久以前,人从未梦想过可以看到结果累累的果树;例如葡萄在捷利亚宾斯克(Chelyahinsk),杏在西伯利亚,梨在阿尔泰山区。像神话一样,米丘林在苏联的大片面积上撒播了许多果园,绿化了许多山地,并且装饰了从未见过的许多品种。
然而他的贡献又还不止此。
米丘林学说的继承者,已不下百万人,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这就是这个自然改造者所创造的最宝贵的资本。他们现在正享有着米丘林所传给他们的遗产。他们都佩带着辉耀灿烂的光荣标帜——社会主义者劳动英雄的勋章,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里,他们的劳动是受到尊崇和赞美的。
一九四八年八月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会议的决议,将该院主席李森科院士伟大而有成果的工作付诸记录了,因为他领导苏联生物科学者在思想上推翻孟德尔,摩尔根主义的斗争,并且他举起了米丘林唯物论生物学的旗帜。李森科院士正在胜利地有成果地发展米丘林的学说。他正研究现代生物学的最深奥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正在提供一些明显事例来解决农业上所发生的实际问题。像这样,把植物的阶段发育理论潜心地研究之后,李森科根据这个理论已发明一种有价值的农艺方法,这即是有名的春化法,现正在几百万公顷的土地上实际应用着。在其他农艺方法中间,由李森科创造出来的,还有在西伯利亚留茬地播种冬季作物,在南方区域夏季栽种马铃薯,橡胶草和森林地带的密植,粟的宽垅播种,以及棉花的摘心等项。“……将来是属于米丘林的”,院士李森科当他在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会议报告时,在结论里说:“列宁和斯大林发现了米丘林,并把他的学说成为苏联人民的财产。他们两位对其工作慈父般的巨大关怀,替生物学拯救了这个卓越的米丘林学说。党和政府以及斯大林,都经常关心着米丘林学说的今后发展。我们苏联生物学者最光荣的任务,就是积极地发展米丘林学说,并把米丘林作风,贯彻到我们研究生物发展本性的一切活动中去。”
注一:原文为Crossing or hybridization,合译为杂交。
注二:原文为Vegetative hybridization,译为无性杂交法。
注三:原文为Vegetative bybrid译为无性杂种,亦可译为营养杂种或嫁接杂种。
注四:按米丘林是姓,伊万·乌拉吉米洛维奇是他的名字,此处直称其名,表示亲切。
注五:本文的插题是编者加的。(附图片)
米丘林和他的签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