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浩瀚沙海变绿洲——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麦盖提垦区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8-27
第4版()
专栏:

浩瀚沙海变绿洲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麦盖提垦区的变化
在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深处,出现了一片崭新的绿洲,这就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某师麦盖提垦区。如今,在这个新垦区里,水库里碧波荡漾,田野间一条条水渠纵横交错;护田林带郁郁葱葱,农田里庄稼茁壮成长,屯垦新村到处人欢马跃。看到这幅美好图景,谁能想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这里百分之七十九的耕地还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风沙黄满天,千里无炊烟”的万古沙海。
麦盖提垦区的建成,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胜利成果。目前垦区的建设同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相比,开荒面积由三万多亩发展到了十三万多亩,粮食总产量由三百多万斤增加到一千三百多万斤,牲畜由一万多头增加到三万多头。同时,还建成了一座蓄水九千五百万立方米的水库,在垦区内开挖了总长达两千多里的数百条渠道,营造了总长四百八十里的三百八十条防风固沙护田林带。全垦区百分之八十五的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沙漠深处遍布着六十六个屯垦新村,每个连队驻地都有了学校、托儿所、俱乐部、商店、医疗室。现在,这个垦区已经成为新疆垦区新型的粮、棉生产基地之一。移 沙 开 荒 造 绿 洲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风起沙移的流动性沙漠。一九五○年,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的一支小分队,挺进麦盖提垦区的沙漠深处建设军垦农场,揭开了向大沙漠进军的序幕。随后,又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部队和地方国营农场,相继开进这个垦区移沙造田。但是,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到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全垦区才开垦出三万多亩耕地。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大军垦战士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麦盖提垦区的建设也出现了新的面貌。一九六六年初,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从机关、后勤等单位和一些农业师,抽调大批军垦战士,同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的上万名知识青年一起,组成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二百多里的瀚海沙丘中安营扎寨,开始了移沙开荒造绿洲的战斗。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就象塔克拉玛干起伏的沙丘那样,一个接着一个。为了改造大沙漠,军垦战士在开荒工地上,艰苦奋战。
在开荒最艰苦的日子里,来到这个垦区的一批老八路、老军垦战士,白天抡着坎土曼开荒,晚上和军垦战士、知识青年一起,围着篝火学习毛主席著作,给大家讲述当年开发南泥湾的战斗情景,鼓舞大家的斗志。当时担任四十五团团长的老八路秦春季,在战争年代曾经转战南北,全国解放后,又奋战在边疆的各个军垦农场。一九六六年,他带领军垦战士来到了这里。开荒初期,他背着水壶、干粮和木桩,亲自带领小分队踏勘沙漠,规划农田。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丛中,他们顶风沙,冒严寒,奔波三个月,步行千余里,为这个团移沙开荒取得了土壤、气候、地质等方面的大量第一手资料。随后,他又带领军垦战士战斗在沙海中。
在老八路、老军垦战士的带动下,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的知识青年,把大沙漠当作锻炼自己的广阔天地,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为开发新垦区积极贡献力量。这个团第五连的战士多是来自上海、浙江的知识青年。他们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开上风沙前沿的沙包窝后,以老八路、老军垦战士为榜样,吃大苦、耐大劳,积极建设农场。这个连队在短短四年内,搬掉大小沙包一千五百多个,动土五十三万立方米,在沙丘上开出了一千多亩平展展的农田,去年每人为国家生产粮食一千多斤。这个团七连的上海女知识青年练顺敏,专挑重活、脏活、累活干。手磨出了血泡,她缠上手帕继续战斗。八年来,她一直刻苦磨练自己,努力改造世界观,后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师、团党委委员,去年光荣地出席了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同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相比,麦盖提垦区的开荒面积增加了三倍多,粮食产量提高四倍多。昔日“黄沙滚滚流”的大沙漠,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绿洲。 修 渠 建 库 灌 良 田
在麦盖提垦区,年降雨量只有七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两千四百毫米以上。开垦初期,不要说灌溉土地,就是人的饮水也非常困难。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从一九六六年开始,这个垦区各团场和兵团水工部队两千多人,开进沙漠深处开挖渠道,计划把帕米尔高原冰山和喀拉昆仑雪峰的消融雪水引进来,建设一座水库。建设这样一座水库,在垦区范围内开挖渠道的总长虽然只有两千多里,但要把水从帕米尔高原和喀拉昆仑雪峰引来,水库的进水和引水干渠总长就达三万多里。不用说,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军垦战士们怀着改造大沙漠的坚强决心,在数万里长的水渠和六万亩面积的水库工地上,搭帐篷、挖地窝子,安营扎寨,艰苦奋斗。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把雪水从叶尔羌河的出山口引进了沙漠深处的万顷良田,建成了口宽三十八米,总长三万多里的垦区干渠和一座库容九千多万立方米,面积六万亩,坝长三十八里的平原水库,使干枯万年的大沙漠,处处响着流水声。
四十八团地处垦区最下游,经常干旱缺水,每年都要出现渴死庄稼、干枯树木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这个团的军垦战士,不怕苦,不怕累,全力以赴投入开挖干渠的战斗。这个团所在师的师长、老八路柴恩元亲自来到工地,同军垦战士一起劳动。在一九四二年的南泥湾大生产中,柴恩元曾被评为劳动英雄,解放战争中又曾被评为甲等战斗英雄。如今,他精神焕发,干劲不减当年。在干部、战士们的团结战斗下,这个团除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一条长四十四里的干渠外,还挖通了本团内所有农田的支、斗、农、毛渠四百四十六条,总长六百九十里,使全团三万多亩耕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粮棉产量迅速提高。 营 造 林 带 锁 “黄 龙”
在沙漠里发展农业生产,更艰巨的任务是同风沙作斗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常气温骤变,狂风刮得沙丘就象一条滚滚的“黄龙”,来回移动。麦盖提垦区每年三、四、五月狂风季节,大风卷起的黄沙遮天蔽日,有时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这连续刮三个月的风季,正是农作物的幼苗期,每场大风袭来后,刚出土的庄稼苗,不是被流沙埋没,就是被风沙打死,甚至被连根拔掉。为了战胜风沙,垦区的军垦战士们进行了艰巨的防风固沙战斗。一九六六年以来,全垦区的六十六个农业连队,掀起了大规模营造防风固沙护田林带的群众运动。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营造起了一条条林带。这些林带就象一道道绿色的长城,保护着农田,锁住了“黄龙”。四十三团地处在流沙前沿的大风口。建场初期,每年都有大片庄稼地被流沙埋没。面对这种困难,他们统一规划土地,在风沙口上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护田林带。各个连队都建立苗圃,自育树苗。每年春秋季节,都动员全团男女老少大面积植树造林。
据统计,目前全垦区已植树造林五千四百二十三亩,林带三百八十条,总长四百八十里。这些树林锁住了风沙,保护了农田,绿化了环境,提供了用材。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