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立足革命  热情移植——上海三剧种移植革命样板戏折子戏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03
第3版()
专栏:

立足革命 热情移植
——上海三剧种移植革命样板戏折子戏观后
解放军某部 董铁杰 王佩琈
上海沪剧团、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和上海越剧团演出的移植革命样板戏折子戏——沪剧《红灯记》、《沙家浜》,淮剧《海港》,越剧《龙江颂》,在忠实于革命样板戏原作的基础上,努力运用本剧种的特长,较为成功地塑造了李玉和、方海珍、江水英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受到了首都工农兵群众的热烈欢迎。
移植不等于机械地模仿。如果那样做,表面看似乎是忠实于革命样板戏,结果却必然会适得其反。移植是一种再创造。只有积极运用本剧种的艺术手段,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塑造好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才是真正的忠实于革命样板戏。上海的革命文艺战士在移植过程中,就是这样做的。
以上海沪剧团演出的《红灯记》选场《刑场斗争》为例。过去沪剧表现的大多是腐朽的孔孟之道和小市民庸俗趣味的题材,唱腔柔软,板式贫乏。为了塑造李玉和高大的英雄形象,上海沪剧团的同志在毛主席关于“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在《刑场斗争》一场里为李玉和设计出了一段有层次的成套唱腔。这段唱,时疾时缓,时扬时抑,激昂慷慨,伴以挺拔有力的动作,较好地表现了李玉和不屈不挠斗敌顽、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的英雄气概。这场戏结尾的处理也是好的。在殷殷红光照耀之中,在巍巍松树衬托之下,李玉和一家三代傲然挺立在高坡上集体亮相,把后面呼的口号挪前,在最高潮处结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淮剧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海港》《壮志凌云》一场,也同样受到了观众的称赞和欢迎。方海珍朝气蓬勃登上舞台,唱、念、做都浑厚大方,亲切感人,表现了她伟大的革命胸襟和崇高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马洪亮的唱功和表情,也都发自内心,使人觉得逼真、可信,表现了码头工人热爱新社会,热爱毛主席的阶级深情。上海越剧团所演出的移植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选场《闸上风云》,改变了越剧女扮男装的怪现象,女声唱腔一扫过去那种又软又悲的缠绵之音,男声唱腔批判地吸收了“绍兴大班”中的一些高昂的曲调,较为成功地塑造了江水英、阿坚伯等英雄形象。
上海演出的这几个折子戏,由于在积极地调动本剧种的艺术手段,满腔热情地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上花了功夫,因而较好地还原了革命样板戏的革命精神。
移戏先移立足点,改戏先改造世界观。上海的革命文艺战士在移植革命样板戏中,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移植革命样板戏的过程中,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到郊区人民公社、工厂、码头、军营、舰艇,虚心向工农兵学习,努力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在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过程中,加深对革命样板戏中工农兵英雄人物的理解,因而他们的演出朝气蓬勃、生动感人。
上海沪剧、淮剧、越剧团在移植革命样板戏、改革地方戏曲中做了不少工作。我们热烈希望上海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乘着批林批孔的东风,沿着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胜利前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贡献更大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