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文艺创作要热情歌颂文化大革命——从话剧《战船台》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08
第3版()
专栏:

文艺创作要热情歌颂文化大革命
——从话剧《战船台》谈起
洪途
文艺创作要不要热情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怎样才能正确地深刻地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生活?这是当前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可喜的是,最近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歌颂文化大革命的作品,在这次四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中,由上海话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话剧《战船台》,就是其中较好的一个。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以刘少奇、林彪为头子的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保证我们伟大祖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在这场伟大的政治大革命中,群众运动波澜壮阔,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大量涌现,广大人民群众经受了锻炼,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成千上万的革命闯将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冲锋陷阵,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壮丽斗争生活,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同时也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光荣的任务,这就是要努力塑造站在这场斗争最前列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积极反映和热情歌颂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文艺创作要不要歌颂文化大革命,这不仅是一个文艺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歌颂文化大革命的文艺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引导群众揭发批判林彪及其死党阴谋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革命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无产阶级“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就应该紧密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满腔热情歌颂文化大革命,鼓舞群众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而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战斗职责。
话剧《战船台》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站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从造船工人斗争生活的一个侧面,热情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热情歌颂了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通过船台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这一重大主题。
文艺创作怎样才能正确地深刻地反映文化大革命?《战船台》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一)要努力塑造体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代特征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文艺作品要正确地深刻地反映文化大革命,就要努力塑造体现文化大革命这一伟大时代精神风貌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样的英雄人物,不仅具有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共同本质,而且具有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特征。《战船台》所着力塑造的主要英雄人物雷海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代特征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
雷海生英雄形象的典型特征是:高度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大无畏的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有血肉的联系等等。这一英雄性格的突出表现,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新形势下,他仍然牢记党的基本路线,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不停顿地向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向一小撮阶级敌人主动进攻。《战船台》第六场的“船台斗争”,是集中展示雷海生英雄性格的一场好戏。当赵平顽固地坚持要把半截子“东方号”推下水而夺斧砍缆的时候,雷海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通过回叙斧子的来历这一感人的场面,对执行修正主义路线的赵平,晓之以理,耐心地启发他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又带领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揪出了现行反革命分子董逸文。正是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剧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较为集中地展示了雷海生的英雄性格。雷海生在斗争中所以能有这样敏锐的眼光,这样蓬勃的朝气,关键在于他有高度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善于识别潮流。当赵平夺斧砍缆的时候,雷海生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斗争的实质,就是肯定还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赵平要砍掉的决不只是一艘“东方号”,而是要“砍掉我们工人阶级的豪情壮志,砍掉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这就深刻地揭示了雷海生反潮流精神的深厚思想基础:对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保卫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这种可贵的政治素质,正是雷海生英雄形象具有时代特征的表现。
雷海生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启示我们:文艺作品要塑造好这种新时代的英雄形象,就必须着力刻画他们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工农兵英雄人物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二)要充分揭示文化大革命中的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文化大革命的整个过程,始终贯串着错综复杂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文艺作品要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生活,必须深刻揭示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必须透过复杂纷纭的表面现象,深刻揭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实质。《战船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透过在小船台上造万吨轮这一生产斗争,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党的九大以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特别是在新的领导班子中的两条路线斗争。
《战船台》写的是造船工业的题材,技术性比较强。但作者并没有纠缠在两个造船方案及造船生产过程的某些技术细节问题上,而是通过“船台之争”突出了“路线之争”。剧本抓住了要不要打造船工业翻身仗的辩论;两种造船方案的交锋;船台出现险情后的激烈斗争等不断深化的矛盾冲突,集中反映了以雷海生为代表的广大工人群众对赵平所执行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以及对暗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现行反革命分子董逸文的斗争。通过多层次、多波澜的戏剧冲突,正确地反映了革命与生产之间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揭示了革命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真理。
《战船台》在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时,还着力揭示出造船工业打翻身仗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实质:是坚持前进,还是倒退回去;是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还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搞复辟倒退,走资本主义道路。例如,在剧中矛盾冲突发展到高潮时,剧本以锐利的笔锋揭露了赵平的错误思想:“现在不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了,你不要搞那一套了。”这里,暴露出赵平的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的根源,正是在于他对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套”抱有抵触情绪。而以雷海生为代表的广大工人群众对赵平的抵制和斗争,也决不仅仅是反对他那错误的造船方案,而是反对他那对待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立场。“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工人阶级决不允许开倒车!”雷海生气壮山河的战斗誓言,是对那些穿新鞋走老路的人的强有力的回答。正是通过这样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使英雄人物的英雄性格更加突现出来,也使全剧主题思想大大深化了一步。
(三)要注意努力表现出新形势下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新特点。
《战船台》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剧中刻画的阶级敌人董逸文就是一个有一定现实典型意义的反面形象。此人出身于洋奴买办家庭,过去在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庇护下,深得厂内一个反动技术权威的赏识。文化大革命打破了他的技术垄断地位,使他的“飞黄腾达”美梦完全破灭。因此,他对文化大革命产生了刻骨的仇恨。他利用领导班子内部的矛盾,进行挑拨离间,耍尽了阴谋诡计。最后,眼看阴谋即将败露,便狗急跳墙,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剧中通过对董逸文这一反面形象的刻画,比较充分地揭示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敌人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特点,反映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尖锐性与复杂性。
《战船台》还让英雄人物在对敌斗争中始终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例如在第五场中,雷海生深入发动群众,认真调查研究,透过董逸文变幻不定的形象,逐步看清了他反革命两面派的丑恶面目。雷海生教育群众说:“敌人跳出来搞破坏决不是孤立的,是和社会上攻击文化大革命的反动思潮联系在一起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社会思潮与阶级敌人破坏活动的内在联系。敌人面目开始暴露后,他又运用党的政策,分化瓦解敌人,孤立和打击象董逸文这样一小撮凶恶的敌人,夺取了对敌斗争的胜利。这样,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戏剧情节,揭示了阶级敌人必然失败的历史趋势,揭示了经过文化大革命,更加巩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威力。
文艺作品要做到正确地、深刻地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关键在于作者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和世界观出发,去观察、提炼和概括现实的斗争生活。这就要求作者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工农兵的火热斗争中去;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毛主席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不断加深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工农兵英雄人物的认识与感情。《战船台》的创作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战船台》的创作实践表明,要写好反映文化大革命的作品,还必须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创作思想划清界线。当前,在文艺创作要不要反映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反映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有几种错误的创作思想必须批判。
“距离论”。持有这种论调的人认为:“创作与现实生活距离越远越好写,作品的生命力越强”,因而主张和文化大革命“保持一段距离”。这种论调实际上是诱使作者逃避现实斗争,不去热情扶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成长,不去热情歌颂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一代新人。其结果必然导致文艺创作脱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轨道。《战船台》的成功经验,恰恰说明了文艺工作者只有投身于伟大革命洪流之中,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迅速地、及时地反映时代所提出的重大题材,这样的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至于这类题材的创作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勇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是可以解决也是不难解决的。
“无冲突论”。这种谬论在当前的一个表现是:鼓吹反映所谓“先进与更先进”,“高峰与更高峰”的矛盾。实际上是罗列生活现象,搞一些小磨擦、小矛盾,而不去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在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不可能正确而深刻地反映文化大革命。
“写真实论”。这种谬论打着超阶级的“真实性”的幌子,反对文艺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实质上是站在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路线的立场上,把文化大革命中某些个别的支流和现象,竭力加以夸大和渲染,以达到否定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的反动政治目的。
上述这些谬论,文化大革命以来已进行过反复的批判。但是,要彻底肃清这些谬论的流毒,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斗争。《战船台》的创作,正是在同这些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谬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才取得初步的成就的。
《战船台》所取得的成就,是革命文艺工作者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的一个成果。尽管它在艺术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提供的反映文化大革命斗争生活的初步经验,对于如何反映这一创作课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组织加强对文艺创作的领导,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努力实践,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优秀作品出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