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冲锋陷阵——赞雷海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08
第3版()
专栏:

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冲锋陷阵
——赞雷海生
上海立新船厂工人理论小组
弧光闪耀,鈚枪轰鸣,黄浦江春潮翻滚,船台上热气腾腾……,大型话剧《战船台》以磅礴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造船工人大打翻身仗的峥嵘岁月里。这出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戏,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通过船台上一场尖锐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伟大胜利,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雷海生这一坚持前进、反对倒退,为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而冲锋陷阵的造船工人英雄形象。
雷海生,这个捏着榔头柄长大、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造船工人,具有敢想、敢说、敢做,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每当前进的道路上出现风云,生产斗争中碰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豪迈地回答:“冲上去,一定要冲上去!”这句言简意深的话,充分表现了雷海生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勇于挑重担,敢于反潮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英雄性格。
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雷海生深刻认识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指引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唯一正确路线。他把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当作自己最大的职责。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紧跟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他提出了小船台造万吨轮的倡议。这个倡议,在大江船厂激起了斗争的波涛。不同阶级、不同思想的人都动起来了。现行反革命分子董逸文,怀着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刻骨仇恨,暗里使绊子,背后捅刀子,蓄意破坏造船工业打翻身仗。厂革委会副主任赵平,穿新鞋走老路,在董逸文的蒙蔽和利用下,成了这场翻身仗的阻力。小船台造万吨轮,是革命的新生事物,生产上的困难也很多。这里,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盘根错节地交叉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
面对这阵阵风雨阵阵浪,雷海生用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头脑,坚持斗争哲学,敢于反潮流,敢于冲上去!他带领群众同错误路线斗,同阶级敌人斗,同生产困难斗,终于揪出了敌人,教育了同志,夺取了小船台造万吨轮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雷海生之所以敢于冲,是因为他有明确的革命目标。他不知道造万吨轮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吗?不,他完全知道。但是,他考虑的绝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党的事业,人民的期望。刘少奇一伙“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修正主义路线,激起了他满腔的仇恨。毛主席关于建立海上“铁路”的伟大号召,在他心里燃起了一团奋发图强的烈火。他豪迈地说:“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排除干扰,打一场造船工业翻身仗,把舰艇船舶都搞上去,叫帝修反不敢任意来侵犯我们。”正是为了实现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造船事业,雷海生把全副精力都扑上去了,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他满怀深情地说:“为了建立海上‘铁路’,就是把我当一根枕木、一块石子铺上去,我也心甘情愿。”从雷海生的言行里,我们看到,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中国工人阶级,把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是出于这种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雷海生坚持斗争哲学,敢于同修正主义路线作不调和的斗争。当赵平坚持要把“东方号”半截子推下水的时候,雷海生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前进还是倒退,是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还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的大问题。事关路线,不能有半点含糊。他发动群众,写了一张革命的大字报,并且责问赵平:“你这样硬要扼杀新生事物,是执行的什么路线!”赵平问他:“你想干什么?”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保卫文化大革命成果!”“对错误的领导,就是要发动群众,坚决斗争!”这些铿锵的语言,闪耀着他自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彩,表明他有着明确的冲锋目的和方向。
雷海生不但敢于冲,而且善于冲。他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反革命分子董逸文有一整套的反革命策略。他“表面上帮你划桨,骨子里要你触礁”。雷海生对他这一套早就有所警觉。第三场,通过雷海生与董逸文围绕“化整为零”方案的一场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突出了雷海生对敌斗争的敏锐性和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第五场,吊装合龙事故发生以后,雷海生发动群众议敌情,表现了雷海生在对敌斗争中善于走群众路线。《战船台》通过这几个回合的斗争,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雷海生的阶级斗争觉悟和巧妙的斗争艺术。雷海生与赵平的斗争是路线斗争,是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里,就有一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雷海生既从路线斗争的高度,同他展开不调和的斗争,同时又以火热的心肠,伸出同志的手,帮助他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鼓励他“校正罗经,冲上去”。赵平计划把“东方号”半截子推下水,一些被激怒的群众提出,叫赵平“靠边站”。雷海生说:“不能叫老赵靠边站,要叫他往前站”。这表明雷海生是一个具有高度政策观念的党的优秀干部。
作为一个工人新干部,雷海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不是“孤军作战”的英雄,而是带领广大群众一起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向前冲的先锋战士。他把指挥部搬到工具室里,扩大了同群众的联系。在一系列的战斗中,他紧紧依靠的是王大川、沈玲娣、周阿虎等工人群众,并团结了象高维舟这样的革命技术人员一起冲锋向前。他的倡议、方案不是一个人拍脑袋搞出来的,而是代表了广大工人的心愿,集中了群众的智慧。用雷海生的话说,就是:“底在群众那里”。从雷海生身上,我们看到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新干部,有着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继续革命的鲜明特征。
文艺创作要热情地歌颂文化大革命,这是时代向革命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战船台》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热烈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为创作更多的歌颂文化大革命的新作品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