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生产的需要,就是我们科研的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09
第2版()
专栏:

“生产的需要,就是我们科研的课题”
“生产的需要,就是我们科研的课题。”石河子垦区农业技术员穆廷文就是以这样的精神,坚持科研同生产相结合,满腔热情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无芒四号”和“无芒八十三号”是这个垦区推广的小麦高产品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穆廷文到农场去参加劳动,群众纷纷向他们反映说:这两个品种好是好,就是高产不抗倒。穆廷文想,应该培育出一种耐水肥、抗倒伏的高产小麦新品种,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有人听说穆廷文要用系统选育的办法培育小麦新品种,就劝他说:“老穆,你是大学毕业生,又当了三年研究生,应当搞点尖端科研,老搞这些简单的选育有啥意思。”听了这些话,穆廷文开始也有点犹豫。就在这时,研究所的领导找他来了:“老穆,搞科研究竟为的是什么,你要认真思考。在这个问题上,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一直很尖锐,你要排除一切干扰,坚决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科研路线走下去。”班长、老军垦战士韩福喜也对他说:“科研不为生产服务,就好比庄稼离开土壤,禾苗离开阳光,必将一事无成。”在党的关怀和军垦战士的教育下,穆廷文坚定了选育小麦新品种的决心。第一年优中选优找单株,第二年种了三千多个穗行。六月下旬,穆廷文头顶烈日,脚踏烫人的泥土,整天钻在麦地里,细心观察,反复比较。在第四百六十四行,他发现这一行麦子不但穗头大,而且秆粗壮,无倒伏。于是就把这行小麦单收单打。第三年,又做品系比较试验。就这样,一个耐水肥、抗倒伏的小麦高产新品种终于培育成功,定名为“兵农四六七”,大面积推广后,一般亩产都在七百斤以上。
新的科研成果,使穆廷文尝到了从生产需要出发进行科研的甜头,他深有体会地说:“生产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有一次,他和其他农业技术人员一起,调查了一些水源缺、盐碱重、土地瘠薄的生产单位。在这里,他看到一些小麦高产品种由于对水肥要求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出苗不齐,成熟不好的情况,从中受到了启发:垦区土地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我们不能单打一,一个劲地搞耐水肥的高产品种,还应当培育一种适应性更强的耐瘠薄的小麦丰产新品种。
“无芒七八九”是一个适应性比较强的小麦品种,穆廷文决定用它和一些高产品种杂交,培育新品种。他和军垦战士们一起,采取自然异花授粉的办法,提高杂交优势,从中选出最好的杂交单株。他们还把无芒变成有芒,以减轻雀害。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他们终于从大量的试验材料中,选出耐瘠薄、能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一九七二年开始在垦区一些水肥条件较差的团场大面积推广,亩产一直稳定在三百斤左右,比种原来的品种大大增产。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