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在第一条穿过沙漠的铁路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15
第2版()
专栏:

在第一条穿过沙漠的铁路上
从前,人们从华北重镇包头出发,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到西北古城兰州,只有依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自从包(头)兰(州)铁路在一九五八年建成通车以后,火车的汽笛声代替了骆驼的铃声。十五年来,这条铁路一直畅通无阻。
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穿过沙漠的铁路,全长近一千公里,其中有一百四十多公里是在沙漠内穿行。中卫县以南的七十多公里的线路,断断续续有二十七公里的路基是建筑在流动的沙漠上。沙坡头一段长十六公里。这里的沙层厚的有百米,薄的也有二三十米,沙丘随风向东南方向移动,对铁路危害极大,被称为包兰线的“盲肠地带”。
四十多年前,反动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抢去老百姓的门板和木料,想在沙坡头一带修筑公路,结果门板、木料被埋没,汽车陷进了黄沙窝。国民党反动派曾想在这里修一条铁路,结果也只是望沙兴叹,一公里铁路也没修成。
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包兰铁路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于一九五五年九月开始兴建。在沙坡头,铁路要翻过一百五十米高的大沙山。从腾格里沙漠刮来的巨风,曾把筑路战士住的帐篷拔起来抛到几丈远以外,把已经修好的一万多立方米的沙方路基刮得无影无踪。但是,筑路工人不畏艰难,坚持战斗,他们用一千多峰骆驼,运来十多万方卵石;前面刚用沙子把路基堆起,后面就马上用卵石把路基压住,还在路基的两旁筑起平台和防沙栏。铁路终于在短时间内修通了。
筑路难,养路更难。轨道刚铺好,铁路的哨兵——养路工就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吃水困难,他们翻过一座座沙山,从十几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没有菜,他们拔点野生的沙葱,有时用盐水泡馍,也吃得分外香甜。大风起时,风沙象一道几十丈高的巨墙移动过来,埋没铁路。他们手持铁锹,在闻声不见人的沙海里,清沙扫道,保证了一辆辆列车顺利通行。
群众性的治沙护路的科学试验,很快在包兰线上展开了。兰州铁路局中卫固沙林场的工人,和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团结协作,在沙坡头首先进行工程固沙的试验。他们用麦秸作原料,在沙丘上扎成长宽各一米的方格,并网络在一起,基本上控制了流沙的移动。接着,又试验植物固沙。炎夏,沙漠表面温度高达摄氏六七十度,烫得人的脚底起泡,他们却把这个季节作为调查沙漠中地温、气温、蒸发量,研究植物生长情况的最好季节;严冬,朔风怒吼,飞沙扑面,打得人睁不开眼,他们却认为这是观察风向、风速,研究沙丘移动规律的最好时机。经过两年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试验栽培了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柠条、黄柳、花棒、沙柳、沙拐枣等树种,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就这样,他们用工程固沙和植物固沙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固定了铁路沿线二十四公里长、一公里宽的流动沙丘。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工人、干部和科研人员,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总结了过去防沙、固沙的经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当地贫下中农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决心把黄河水引上腾格里大沙漠,为防沙、固沙创造更好的条件。一九六八年初春,黄河上还结着一层薄冰。工人们破冰跳进黄河,进行紧张施工。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在沙漠里成功地安装了两级抽水泵房,建造了蓄水池,铺设了六千米输水管路,还移沙造田六百六十亩,种植了小叶杨、钻天杨等树木六十多万株。
今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他们破除唯心论的“天命观”和先验论,在已改造的沙田上,种植了小麦、玉米、花生、西红柿、葡萄、苹果、水蜜桃等二十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过去,列车一到沙坡头,旅客们就忙着关闭车窗,以防风沙袭击。现在,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色:铁路两旁,宽阔的林带犹如绿色的长城,高大的沙山变成了层层梯田,喷水设备不停地转动着悬臂,把远处引来的黄河水,洒在茂密的林带、农作物和果树上。从春到秋,粉红色的花棒花,金黄色的柠条花,乳白色的沙拐枣花……相继开放,把昔日荒凉的沙漠,点缀得绚丽多彩,生气勃勃。列车通过沙坡头的允许速度,已由通车初期的每小时四十公里,提高到七十公里。同一九六○年相比,线路通过能力增长了三倍多。大功率的国产“前进”型机车,拖带着一辆辆列车南来北往,飞驰而过。车厢内舒适平稳,空气清新。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