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颂歌——京剧《瑶山春》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15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颂歌
——京剧《瑶山春》观后
燕向青
广西壮族自治区京剧团创作并演出的《瑶山春》,是反映广西解放初期,我军一支部队挺进瑶山,团结广大群众,追剿国民党残匪的斗争生活的。剧作者抓住这一场斗争的特点,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
我军来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瑶山下,追剿国民党残匪,这是一场非同平常的特殊的战斗。已经遭到沉重打击的国民党残匪蒋祖轩一伙,逃窜到瑶山,与当地的反动总头人陶金保狼狈勾结,散布政治谣言,制造民族分裂,妄图欺骗和裹胁部分瑶族群众,拼凑起石牌团,抵抗我军的胜利进军。瑶族人民自发斗争的群众领袖凤大嫂,由于不了解解放军和党的政策,也对我军挺进瑶山产生了怀疑。因此,我军能不能解放瑶山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用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思想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清除反动统治阶级的反动民族政策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这不仅是一场荷枪实弹的军事战斗,而且是一场用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战胜阶级敌人的政治斗争。
剧本一开始,用简练的笔墨,勾勒了当时的斗争环境:军号嘹亮,红旗招展,解放军乘胜前进,开到了大瑶山下。接着,蒋祖轩和反动总头人陶金保一起设谋,把在监牢里关了五年的凤大嫂假释出来,企图利用她在瑶族人民中的威望,拉起石牌团,对抗我军。然而,与匪霸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凤大嫂一听说拉石牌团是陶金保的意思,立即果断地说:“姓陶的,他看错人了!我是个穷山丁,和他们决不同喝一碗酒!”陶金保一计不成,再耍诡计,派奸细谋害凤大嫂,栽赃解放军,说什么“有外族军队进山”,“瑶山必有灾难”,妄图挑起民族仇恨。事实清楚地说明了一个真理:“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所谓的民族隔阂,是瑶族和汉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一手制造的;在所谓民族纠纷的背后,是赤裸裸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营教导员覃世强,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热情地用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瑶族群众,用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模范行动感召瑶族群众。敌人在青竹寨放火烧山,他率领战士奋勇灭火,抢救乡亲。群众被蒋匪和瑶霸搜刮得无衣无食,他带领战士把粮食和盐巴送到阶级亲人手中。凤大嫂误解党的政策,他满怀阶级深情,走访青竹林,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陶金保在蒋祖轩的支使下,谋害凤大嫂,嫁祸解放军,覃世强在部分瑶族群众还处于受敌人蒙蔽的情况之下,冒着风险闯入石牌会,当场戳穿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照进了瑶寨的深山老林,凤大嫂觉醒了,瑶山群众发动起来了,终于使得陶金保的诡计落空,蒋祖轩的反革命武装全部被歼。《瑶山春》通过艺术描写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才能够真正地消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实现各族人民的革命大团结。
《瑶山春》正确地宣传了毛主席制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个剧本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就人物关系来说,前半场中的凤大嫂一直处于矛盾的中心,为她的铺垫也比较多,这就冲淡了主要英雄人物覃世强的戏。此外,剧本表现的覃世强和凤大嫂的矛盾,也缺乏思想深度。我们相信,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瑶山春》这个戏是能够进一步改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