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一点两面战术”是典型的击溃战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19
第2版()
专栏:

“一点两面战术”是典型的击溃战术
钧迅
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抛出了所谓“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战术”是其中之一。林彪一再强调,“一点两面战术”“是战术中最主要的东西”,其它“战术”“主要为了实现一点两面”。可见它是“六个战术原则”的核心。“ 一点两面战术”是什么意思呢?林彪曾作过许多含糊其词的解释,大意是:所谓一点,就是集中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的兵力于一点,对敌实施攻击;所谓两面,除点上算一面外,再用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的兵力从另一面攻击。长期以来,林彪反党集团把“一点两面战术”标榜为对毛主席战略战术的“具体化”,招摇撞骗,以售其奸。因此,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必须抓住“一点两面战术”这个核心,揭露其要害,批判其实质,肃清它的流毒和影响。
毛主席说:“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林彪的所谓“一点两面战术”,恰恰与毛主席的这个指示相对抗。它是典型的击溃战术。
“一点两面战术”在战役战斗上反对集中优势兵力。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结大力,打敌一部。这是我军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林彪倒行逆施,胡说什么“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斗动作上却是分散兵力”。这是明目张胆地对抗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但为了掩盖问题的实质,林彪在解释所谓“一点”时又说:“我们主张主要方向用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的兵力。把这种主张与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的指示混为一谈,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其实,林彪将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的兵力集中于“一点”,与毛主席所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点,完全是两码事。首先,集中兵力的含义不同。毛主席说:“我们主张的集中兵力,是建立在保证对于战场作战的绝对或相对优势的原则上”,“必须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于敌,方能有效地歼敌”。不论在战役上、战术上,都须如此。很明显,毛主席所指的“六倍、五倍……”是战场上我军与敌军兵力的对比,而林彪所说的“九分之八”与“九分之一”,却是自己在“点”与“面”上的兵力对比。这就违背了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的基本精神。如果在战役战斗整体上敌强我弱,那么,即使象林彪所讲的那样,集中绝大部分兵力去攻击敌人的一点,敌人还可以迅速地机动兵力,调整部署,集中对付我之攻击点,势必形成顶牛或进攻受挫,打成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反之,如果在战役战斗的整体上我强敌弱,按“一点两面战术”去打,将绝大部分的兵力堆积于一点,面上的兵力非常单薄,就会给敌以可乘之机,或突围逃跑,打成击溃战。可见,“一点两面战术”中所讲的“集中”,是打消耗战、击溃战的集中,是与毛主席关于打歼灭战的思想背道而驰的。
其次,点的意义不同。拣弱的打,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这是我军传统的作战方法。毛主席指出:“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着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毛主席所说的“较弱的一点”,是在运动战中敌人诸路中业已被我包围起来的较弱的一点,无论在战役的整体上还是在战斗的局部上,我都占压倒的优势,既能全歼,又能速决;这较弱的一路或一点,是按照当前的敌情、地形和自己的兵力情况规定的,是全面衡量“人民赞助、良好阵地、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条件”来选择的;这较弱的一路或一点,是从整个战役来考虑的,得手后,可以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迫使敌人集中变成分散,强敌变成弱敌,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这样,毛主席就把歼灭战建立在切实可靠的物质基础之上。而林彪“一点两面战术”所谓的“点”,是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的,是战术上狭义的一点,是机械地“根据地形条件决定”的敌人阵地上的一点,抹煞了人民的赞助、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重要条件。林彪还说:“战胜敌人时兵力对比少,不成为重要因素”。这就进一步取消了打歼灭战的物质基础,根本谈不上全歼敌人。
“一点两面战术”反对四面包围敌人。
毛主席对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向来就是不同意的。早在一九四七年,毛主席就在一个指示中质问林彪:你们所说一点两面的战法是什么意思?林彪诡称:“一点就是说要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攻击点上”,“两面就是必须采取勇敢包围的办法”。这纯粹是欺骗。什么是一点两面?一点两面就是打击溃战。十大军事原则是主张把敌人四面包围起来,核心是打歼灭战。“两面”是反对四面的,把敌人放跑。林彪以为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就可以欺骗党,欺骗广大指战员,结果却暴露了他反革命两面派的丑恶嘴脸。
在兵力使用上,林彪突出一点,虚设一面,根本反对四面包围。林彪说:“我们主张主要方向用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次要方向用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的兵力,还“可以有‘点’无‘面’”。他虽然也说“部队多可以三面四面”,但接着又说“不过三面四面更是需要时间”。他还露骨地攻击四面包围是“分散兵力”“平均主义”。这就说明,他报告毛主席说的“两面就是必须采取勇敢包围的办法”,完全是口是心非。
在具体打法上,林彪主张一点突破,一面平推,反对围歼敌人。林彪把主要兵力用于一点,“带一个纵队几万人,带一个师万把人,带一个团数千人,从一个狭窄的地段打”,不是把敌人围起来,而是摆成头尖尾巴长的三个梯队,在敌阵地上开个口插进去。这是一种钻敌人的口袋的极端愚蠢的“战术”,是很危险的。按照这种打法,我外面的部队有劲使不上,反而容易遭敌炮火袭击;我插进敌阵的部队不可能齐头并进,必然是有先有后,更可能被敌各个击破。林彪还自卖自夸他的“一点两面战术”是“为了清算一面平推”战术提出来的。这是欲盖弥彰。既然是“为了清算一面平推”,为什么要突出一点,虚设一面,反对四面包围呢?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一面平推吗?
在作战目的上,林彪主张将敌人“打垮”“击溃”,反对“务期必克”,“不使漏网”。林彪在谈到胜利的标准时说过:“即使打成击溃战、对峙或两下撤退的仗”,“同样算是完成任务,算是胜利”。这就充分暴露了他反对歼灭战、主张击溃战的本来面目。“一点两面战术”就是为这种作战目的服务的战术,它必然要反对四面包围。林彪说:“‘一点’是打垮敌人,‘两面’是把打垮的敌人消灭”,这里所谓“消灭”是假,是林彪用来掩盖其击溃战的遮羞布。既然集中九分之八的兵力只能把“一点”的敌人打垮,不足九分之一的兵力就无力把敌人消灭。林彪还说:“与其四面合围逼迫敌人作困兽之斗,不如缺一围三虚留生路”,他为“一点两面战术”所作的这种辩解也是经不得一驳的。攻击一点,虚设一面,就算是两面吧,何以为“三面”呢?其他两面敞开让敌人自由出入,这不是给敌人真留生路吗?很显然,“一点两面战术”与毛主席历来主张不打则已,打则必克,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的作战原则是相对抗的。是把敌人打垮赶跑,给敌人留生路。林彪是这样说的,实际也是这样干的。在辽沈战役中,他反对毛主席关于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封闭蒋匪军于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顽固地要打长春,把敌人从北往南赶。在实践中,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战胜了林彪的机会主义路线。打下锦州以后,林彪又抗拒毛主席几次电令抢占营口全歼东北敌人的指示,致使敌人的一个军部、一个师部和三个团的兵力从营口逃跑。事实证明,反对四面包围敌人,就否定了实行歼灭战的兵力部署原则,就谈不上全歼敌人。
是打歼灭战,还是打击溃战?是我党历史上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毛主席指出:我们“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我军以歼灭战为基本方针是革命战争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实行歼灭战,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使它被歼一个团少一个团,被歼一个旅少一个旅,士气沮丧,内部瓦解,日趋灭亡。我则每战必有俘获,士气高涨,越战越强,最后达到消灭敌人,取得战争胜利的目的。历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胸中没有革命的全局,迁就眼前的事变,要么搞战争投机,实行拚命主义;要么保存实力,消极避战。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就是这种机会主义在军事理论上的反映。它是典型的消耗战、击溃战的战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战术是战争实践的产物。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是凭他“特别灵的脑袋瓜”空想出来的,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它一出笼就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抵制,这曾引起林彪的哀叹与埋怨。但是为了反革命的需要,林彪及其同伙顽固地向部队推销“一点两面战术”等黑货。尤其是林彪躲在阴暗角落里连续书写“克己复礼”的反革命条幅以后,更加疯狂地叫卖他所谓的“战术原则”。林彪的死党吹它是“战争学”、“军事学”。这正如马克思批判巴枯宁时所指出的:“学说……过去和现在都是次要的东西——仅仅是抬高他个人的手段。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末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的”。林彪抛售“一点两面战术”是为了反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为了把自己打扮成“天才军事家”,也是为了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对于这种阴谋必须给以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彻底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夺取批林批孔的更大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