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批反动谚语 讲革命谚语——北京工艺美术工厂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25
第3版()
专栏:

批反动谚语 讲革命谚语
——北京工艺美术工厂见闻
走进北京工艺美术工厂,人们从工人们愤怒批判反动谚语、热情讲解革命谚语中,感到一股强烈的革命气氛。
不久前,工厂的理论队伍在批判《三字经》的时候,联想到有些谚语渗透着林彪吹捧的孔孟之道。工人们举出了不少例子,比如,林彪和孔老二鼓吹“天命论”,谚语中就有“命里有五升,不用起五更”;林彪和孔老二宣扬唯心主义的“天才论”,谚语中就有“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稻草”。
“什么藤开什么花,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工厂理论队伍认为,对谚语必须作阶级分析。反动谚语是剥削阶级编造出来的,它散布的是渗透着孔孟之道的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谚语往往用韵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容易在口头流传,所以人们又称它做口头话。讲什么口头话,可不是个小事情,必须认真对待。
工厂党委决定发动群众,搜集反动谚语进行批判。全厂有十多个工艺美术行业,其中有许多老工人是从旧社会里过来的,对有些谚语记得比较多,印象比较深。听说要批判反动谚语,大家的劲头可大了。几天工夫,全厂就搜集了大量谚语。党委紧密结合当前批林批孔斗争的实际,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选择了一批反动谚语,同林彪的反动言论和孔孟之道逐条对照,发动大家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武器,进行批判。
许多老工人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解放前后翻天覆地变化的事实,狠批反动谚语。景泰蓝车间老工人关凤翔说:解放前,我在龙潭湖附近一个资本家那里学徒,每天起早睡晚,挨打受骂,侍奉他们一家,偷空才能学点手艺。资本家常笑迷迷地说:“有福之人人侍奉,无福之人侍奉人”。在反动谚语的毒害下,我真的认为自己无福,是他们说的“黄连木刻娃娃——苦小子”。解放后,我关凤翔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政治上、经济上都翻了身,成了国家的主人。这哪里是有福没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奴隶们创造历史,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林彪自比“天马”,孔老二自吹是“天生德于予”,资本家自称“有福”,目的都是为了欺压人民。老工人的批判,有事实,有理论,说服力强,给大家做出了榜样。
广大青年工人没有旧社会的经历,就联系自身的成长史,联系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来批判反动谚语。木刻组青年工人解向阳说:过去有个口头话,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完全是散布孔孟鄙视劳动人民和“学而优则仕”的反动思想。林彪也污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妄图诱骗我们走修正主义道路。旧社会,我们劳动人民的子女,饭都吃不饱,那里有钱去上学?今天我上完学,当了工人,参加了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这都是党和毛主席领导的结果。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跟“学而优则仕”的孔孟之道彻底决裂,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在批判反动谚语的同时,工厂理论队伍同群众一起,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分析、研究了一些进步的谚语。比如,“三个修鞋匠,抵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劳动人民斗争实践的总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放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广大劳动人民中又流传了许多具有豪迈气概的新的革命谚语,比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等等。他们把这些革命的、进步的、健康的谚语收集起来,进行宣传。
在理论队伍的帮助下,玉器车间共青团支部,还编了一个独幕剧,在全厂青年工人大会上演出,批判反动谚语,宣传革命谚语,生动活泼,寓意深长,对观众很有启发。大家都说:剥削阶级编造反动谚语,来为他们服务;我们工人阶级也要收集、整理革命谚语,来为革命斗争服务。有的工人说:“不要小看挂在嘴边的口头话,一说就是在做宣传工作,不是宣传社会主义,就是宣传封、资、修。我们一定要说革命的、进步的口头话,不要说反动的、落后的口头话。”“革命谚语,真好比战鼓催春,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现在,工艺美术工厂广大工人对孔孟之道的批判能力提高了,全厂政治空气浓厚了,广大工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更加高涨,革命和生产形势大好。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