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风展红旗如画——北京大学文科在开门办学中的新气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27
第3版()
专栏:

风展红旗如画
——北京大学文科在开门办学中的新气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前夕的北京大学,到处是一派热气腾腾的革命景象。广大工农兵学员和革命教师,朝气蓬勃地投入了批林批孔运动。文科各系师生走出校门,与工农兵一起,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宣讲儒法斗争史,批判儒家的反动思想,评注法家著作。同时,把一批又一批工农兵请进学校,参加短训班、进修班,讲课、作报告,与师生共同批林批孔。
北京大学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封、资、修盘根错节的顽固堡垒,如今已成为批判修正主义和批判孔孟之道的坚强阵地。
与工农结合批林批孔
今年春节以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的批林批孔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文科师生更是奋勇当先。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的教导,走出学校,奔赴工厂、农村、部队、商店、街道,和工农兵相结合,深入批林批孔,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大学文科的战斗作用。
哲学系首届工农兵学员以势如破竹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论语〉批注》一书,把历代腐儒们对《论语》的吹捧,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
接着,哲学系的工农兵学员和教师又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团结战斗,写出了《读一点法家著作》的初稿,以及有关评注法家著作的文章三十多篇。
八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学校放暑假了,但是哲学系二年级的三名工农兵学员和一名老教师,还在北京人民机器厂和工人理论小组的师傅们一起忘我地工作着。放假前的一天下午,领导上交给他们一项任务,要他们和北京人民机器厂工人理论小组配合,评注法家人物柳宗元的著作。当时,正赶上那位老教师的儿子、女儿和儿媳从外地回到北京。组织上照顾他,让他晚些时候再下厂,但是他坚决表示:“批林批孔是大事,不能耽误!”第二天一早,他就和学员们打起背包出发了。
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他们完成了评注《天问》、《天对》的任务。在评注工作中,他们和工人同志一起,对唐代中期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状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剖析了孔孟之徒宣扬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反动性,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林彪一伙鼓吹唯心主义
“天才论”的反动实质。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批林批孔运动以来,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出现了新气象。革命师生批判了“间接服务论”的错误观点,坚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工农兵学员、教师和工人们一起,先后编写了《孔丘思想资料选注》、《〈孟子〉批注》、《法家思想研究资料》等多种材料和小册子,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北京大学文科各系,还采取举办工农兵学习班,派出宣讲团,编写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儒家的书,评注法家著作,宣讲儒法斗争的历史。几个月来,共写出大批判文章两千多篇,在报刊上发表批林批孔文章近三百篇,已经或即将出版的批林批孔专著、文章选集有二十多本。连续举办了十四期工农兵学习班,参加人数达八千多人次。这些工作,也促进了工厂、农村、部队等单位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发展。广大工农兵高兴地说:“这样办大学,方向正,路子对,我们放心。”
在斗争中锻炼成长
实行开门办学,和工农兵相结合开展批林批孔,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重要途径。
七月初,中文系汉语专业的教育革命实践队来到北京齿轮厂,同工人理论小组一起组成了一个儒法斗争历史研究组。他们在注释《三国志·魏武帝纪》时,开始对如何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拿不准。他们便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论述,进一步领会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观点,具体地分析了曹操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不仅注释了《魏武帝纪》,还编写了二十一篇儒法斗争小故事,收集了许多反动谚语,并同工人师傅一起进行了批判。通过这样的战斗,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写作能力、阅读古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批林批孔运动,理论战线的新生力量在迅速成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工农兵学员张桂福的成长,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张桂福是来自北京郊区的农民学员。中学毕业后,在家乡参加了十年的农业劳动。贫下中农送她进大学之后,她时刻牢记着贫下中农的嘱托和党的期望。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她结合现实斗争,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思想武器,勇敢地战斗在批林批孔运动的前列。
在开门办学中,小张和同学们一起为宣讲儒法斗争史,奔走在工厂、农村、矿山、部队……。七月的一天,小张向密云水库的工人同志宣讲儒法斗争史以后,被热情的老支书邀请到雄伟的水库大坝上。老支书指着巍峨的大坝,碧波荡漾的湖水,激动地讲述了过去潮河、白河泛滥成灾的情况,介绍了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沿岸人民根治这两条河的战斗历史。老支书说:“这座水库就记载着我们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功绩。但是,林彪效法孔老二,鼓吹‘上智下愚’的谬论,想把我们劳动人民踩在脚下,这是痴心妄想。你们走出校门,宣传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宣讲儒法斗争的历史,把颠倒了的历史又颠倒过来,说出了俺们的心里话。”老工人的话给了小张前进的力量。就这样,每到一处,她都受到一次教育;每宣讲一次,她都得到一次提高。
“死专业”变活了
实行开门办学,深入批林批孔,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大学文科各个学科的教育革命。有些被认为是“老大难”的专业,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见物不见人”,大搞“器物年代排队”,把研究对象看成一堆孤立的、僵死的东西,既不联系当时的阶级斗争,更不为现实斗争服务。当时,学生不满地说:“考古,考古,挖坟,掘土。”
文化大革命以来,工农兵学员和革命教师对考古专业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进行考古实习时,他们结合地层探察,组织现场教学,并把出土的器物陈列出来,举办展览,讲解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的情况,批判林彪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这是考古专业在“古为今用”方面的一次初步实践。
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又走出校门,来到北京门头沟煤矿,决心在为现实斗争服务中改造旧学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秦汉考古是考古专业重点课程之一。按照旧的学科体系,全部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对种类繁多的器物,进行排队、分析,讲解年代特征等。学生就是听、记、背。现在,师生冲破了这套旧框框的束缚,大胆进行了改革。他们把整个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结合批林批孔的现实斗争,由学员分组进行研究,写出批判文章,在全班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作总结。
工农兵学员张柏等四个同学的选题,是《从西汉前后墓葬制度的变化,看地主阶级由尊法反儒到尊儒反法的演变》。首先,他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认识到,这次教学活动既是以实际行动批林批孔,也是对考古教学的一次改革。他们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经常工作到深夜。一位教师主动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资料拿出来,供学员研究参考,并耐心帮助他们克服阅读古代文献资料时遇到的一些困难。这四个学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资料,比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文物》杂志上。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学员们兴奋地说:“考古资料为现实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死专业’变活了!”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