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遍地英雄唱新歌——小靳庄抒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0-01
第5版()
专栏:

遍地英雄唱新歌
——小靳庄抒怀
浩然
在百花竞开、稻谷飘香的珠江之滨,我听到来自蓟运河边大平原上震动人心弦的进军号声,那是宝坻县小靳庄社员们的诗歌朗诵。
多么熟悉、亲切的故土乡音!
多么洪亮、高昂的时代强音!
我望着那满江云霞似的波光荡荡,望着那两岸玛瑙般的荔枝累累,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我多么想飞回北国津郊那个小村庄去,加入那个大合唱的队伍呀!……
我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我踏上了小靳庄的土地。
这块土地,我本来是熟悉的。它跟我的故乡只有一河之隔,应该说,这里就是我的故乡。童年时代,因为贫困所迫,我曾到这里投过亲。我在这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地方,看到无边的大洼里,覆盖着茫茫的沥水,禾苗的梢头,伴着逃荒的穷人,在那里挣扎;较高的地方,铺着霜雪一样的盐碱,饥饿的乌鸦,望着躲水的灾民,在那里哀鸣……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农民们,生活在苦海中,这里的农民则在苦海的最深处。
现在,这里的土地变了!大大小小的排灌河渠和高高低低的输电网,象经纬线一样,把大地切裁得整整齐齐。
小靳庄的大地是五彩缤纷的:高粱似早霞,玉米赛黄金,正在壮粒的稻田如镶嵌的翡翠,正待收割的大豆,在微风中摇动着串铃。……
小靳庄的大地是沸腾喧闹的:汽车的胶轮滚,拖拉机的马达鸣,挥镰割伐的响声,交织着革命样板戏的歌唱声……
我走进了小靳庄的街头。
这样的街头,对我来说,是多么亲切啊。这一带地方,和我的故乡毗邻相连。解放战争时期,我曾随着参战的大队人马经过这里,借宿在老乡家。我看到在那低矮的土屋里,农民们正愤怒地斗争地主和反革命分子;我看到在那坍倒了墙壁的街道上,农民们正踊跃地凑集着支援前线的米粮;我看到在那被烧毁的丛林中,农民们赶着驴驮、抬着担架,勇敢地奔向枪炮轰响的地方……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解放区的农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里的农民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现在,这里的村庄变了,一幢幢瓦房,一道道新墙,杨、柳、榆、槐栽满街,枝叶成荫干成行。学校、商店、图书室,还有社员的政治夜校和运动场。
小靳庄的街头是琳琅满目的:院墙是诗歌的画廊,吸引人们的眼目;屋壁是批林批孔的专栏,激励着人们的战斗热情。……
小靳庄的街头是热气腾腾的:小学校正召开赛诗会,幼儿组正进行精彩的儿歌表演,大喇叭正播送从首都北京传来的声音……
我见到了小靳庄的社员。
对于人民公社的社员,我一直以为还是比较了解、熟悉的。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鼓舞下,我立志向贫下中农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贫下中农的一名歌手。二十五年来,我曾经遍走北京、天津、唐山这一带地方的乡村,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写出了一些表现他们斗争生活的作品。可是这一次,当我跟小靳庄的人见了面,我感到崭新的学习课题摆在面前。他们那崭新的面貌、豪迈的言语,强烈地震动着我的心弦!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呀!这一见使我更不能平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十五年,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经过批林批孔运动锻炼的人民公社社员们,思想境界更高了,英雄形象更美了,革命斗争事迹更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创作,怎样才能及时地、正确地、深刻地反映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我这样一个专业写作者来说,怎样才能加入社员们大合唱的行列,跟他们发出同一的心声?这是一个必须用思想和行动来回答的根本问题!
小靳庄的党支部书记握住了我的手。他跟我讲起小靳庄党支部怎样在“十大”精神鼓舞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以革命样板戏为榜样,率领广大社员,英勇顽强、朝气蓬勃地向思想文化领域进军,从而使小靳庄人换思想地换装,产量已经过了“黄河”,今年又将跨过“长江”,使“十年九涝”的大洼变成了米粮之仓!……
我一面听着,一面端详着他。在珠江之滨,当我听到这位党支部书记带头创办政治夜校,领头创作革命诗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先进事迹的时候,把他的年龄估计得过大了。实际上,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仅仅是一个刚学会迈步走路的小孩子。二十五年来,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风云烈火的搏斗中,他锻炼成长。一个逃荒躲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后代,逐步长成一个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那么,在我国广大农村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涌现出这样多新一代“雄心壮志盖山河”、“为革命永拉上坡车”的基层干部英雄人物,不正是我们应当大歌大颂的吗?
在丰收的田野里,我和一位老贫农社员相识。从年龄上讲,他早就该“老态龙钟”,但是他却越活越年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他更加焕发了战斗的青春。
在我的请求下,他一手提着镰刀把,一手抹抹脸上的汗水,便精神抖擞、声调高亢地朗诵起他的新作来:
榆木扁担五尺三,
一对水桶两头拴,
装满水,挑在肩,
加快步子跑得欢。
浇一担,绿一片,
浇上万担绿无边。
毛泽东思想威力大,
永挑重担不换肩。
就凭一副铁肩膀,
斗倒龙王战胜天!
天大旱,人大干,
定要跨过八百、闯过千斤
关!
就是他,九岁给地主富农扛小活的普通的老一代农民,经过文化大革命,学习了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旧社会把咱变成睁眼瞎,现在咱当家做了主人,不掌握革命理论,咋能更好地跟毛主席干革命呢?于是,他积极地报名参加大队政治夜校,当个老学员,刻苦学文化、读革命理论,而且一直坚持了三年。就在这短短的三年中,把自己来了一个巨大的改变:他能读毛主席的书,他能写大批判文章;他还能挥毫赋诗,成了赛诗台上一员主将:用他的心声,震动了千万人的心弦,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象他这样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定啦”的农村阵地的“顶梁柱”,不正是我们应当大歌大颂的典型吗?
我还在小靳庄看到“半边天”的妇女们,真的把“半边天”顶起来了。在“贫下中农的主心骨”的大队领导班子里,她们是半边天。在“毒草化肥料,防修反复辟”的大批判会上,她们是半边天。在“双手治服旱涝碱”的战斗中,她们是半边天。在“杀声阵阵冲云霄,青纱帐里练兵忙”的民兵连里,她们是半边天。在“锤炼革命新一代”的政治夜校里,在“样板戏越唱心越红”的舞台上,在“满怀豪情写诗歌”的画廊上,等等,小靳庄的妇女都把“半边天”顶起来了。
支部书记带着我,一路走,一路讲,见着一位女社员就介绍一串生动感人的故事,仿佛进了珍珠滩、百花园,使人应接不暇;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应当大歌大颂的社会主义的新事物!
他又笑咪咪地指点着一个正在往三套大马车上搬高粱头的女青年,对我说:“她的事迹也很突出,完全是文化大革命风雨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妇女……”
这女青年非常健康,那红红的脸膛,简直跟满地的成饱的高粱穗子溶汇在一起了。
支部书记介绍说:女孩子只有十九岁,当她还带着红领巾的时候,就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战斗中读马列,学政治,批判封资修的黑货了。几年来,她认真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更熟读了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她得到了充分的雨露阳光,以惊人的速度茁壮成长。她写了六万多字的学习心得笔记,三十多篇革命大批判文章,还创作了五十多首抒发他们的豪情壮志、表现他们战斗新生活的诗歌,不少篇发表在报刊上:她把人民公社社员的声音,传遍了祖国辽阔的大地!
新的世界,新的英雄,新的战斗的诗歌,使我的心弦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震动,使我深思:
二十五年来,我满怀热情地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公们唱过赞歌。可是,我笔下的形象已经是他们的过去了。我应当尽快地熟悉他们今天新的精神面貌,努力写出他们今天更高大、更完美的英雄典型。只有这样,我的作品才能反映出他们的真实面貌,才能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我才能加入小靳庄这样大合唱的行列!
我是满怀信心的:
小靳庄的社员用自己的行动启发了我,使我提高了认识。新的认识,是新的步伐的起点。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的农村真的巨变了,斗争生活更火热,新的天地更广阔,这就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源泉。
革命样板戏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大军,正在前边朝我们挥手呼喊!
我一定要大步地追上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