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光辉的思想 伟大的胜利 学习《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0-09
第2版()
专栏:

光辉的思想 伟大的胜利
学习《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洪城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初开始的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个有决定意义的最大战役之一。我东北、华北两个野战军的一百万军队,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组织指挥下,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歼灭、改编了五十二万国民党军队,攻克了新保安、唐山、张家口、天津等重要城市,和平解放了北平,解放了华北大片土地,赢得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今天,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深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中,回顾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重温毛主席《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这一光辉文献,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平津战役的胜利,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战争的胜利,是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战胜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也是指导战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指导战争,才能掌握战争的规律,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夺取战争的胜利。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就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战争的光辉范例之一。
唯物而辩证地分析形势,正确地制定作战方针。
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是毛主席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当时全国形势和华北敌我双方态势进行科学分析而制定的。平津战役前夕,辽沈战役已经胜利结束,我东北野战军全歼了东北守敌卫立煌集团四十七万军队;淮海战役正在顺利发展,华东国民党刘峙集团五十五万余人正在被歼灭中;在全国其它战场上,我军正在大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至此,国民党军队已由一九四六年七月发动全国性内战时的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二百九十万左右,而我军则由一九四六年六月的一百二十万人增至三百余万人。“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军事形势的这个重大变化,使中国革命战争处于夺取全国胜利的最后关头,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毛主席科学地预计,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与国民党军队实行战略决战,就不仅是决定两军胜负的需要,而且是实现早日推翻蒋介石王朝,解放全中国这个战略目标的需要。
当时,在华北战场上,与国民党军队实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在全国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下,盘踞在华北的国民党六十万军队已成惊弓之鸟,完全陷入了孤立、被动的状态:
战略上孤立无援。我华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以后,在南线将敌阎锡山之部包围、压缩在太原城内;在北线歼灭了大量敌人,切断了华北之敌与绥远及西北之敌在地域上的联系。东北的解放和华东战场上的胜利,使华北之敌在南北两面失去了依托和战略上的支援、配合。敌人处于我解放区的四面包围之中。
军力处于劣势。我东北野战军入关同华北野战军联合作战,将使华北敌军数量上的优势急剧转化为劣势。他们远离大本营,久困于平津,补给十分困难。在我辽沈、淮海战役胜利的震撼下,华北敌军恐慌不安,士气沮丧,兵无斗志。
战役部署上被动挨打。当时,敌华北集团被迫困守在从唐山、塘沽到张家口的五百公里的宽大正面上,摆成了一字长蛇阵。这种态势,使敌兵力分散,只能固守点线,没有力量做大规模的进攻。同时,敌人内部矛盾重重,不同派系的军队分别部署在北平两侧,一派想南逃,一派想西窜,不能形成统一的行动。
行动上动摇不定。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危局,一方面企图让华北敌军固守平津,以争取时间重整江南军力;一方面又因华北之敌是当时国民党军队唯一的机动力量,而企图诱使其海运江南,加强防务,进行垂死挣扎。华北敌军主力为免遭覆灭,也有西窜绥远的打算。是守,是逃,举棋不定。
在华北之敌所处的这种状态下,如果敌军南逃、西窜,就给我军进军江南,解放全国增加困难。而只有将该敌稳在平津,才能实现就地全歼,加速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了早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毅然决定在辽沈战役后,不失时机地发起平津战役,制定了稳住“惊弓之鸟”,就地全歼华北之敌的作战方针,对整个战役作了非常周密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英明措施。
具体地把握敌军特点,成功地稳住“惊弓之鸟”。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只有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研究事物的特点,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战争也是一样。每一个战役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域、条件下,同特定的作战对象进行的,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正确地分析战争的不同情况,把握作战对象的具体特点,使战争的主观指导符合于战争的客观实际。毛主席在指挥平津战役作战时,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思想,深刻地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指出,华北敌军“都已成惊弓之鸟”。这一英明论断,揭示了敌人所处的狼狈境地和虚弱本质,阐明了华北之敌的突出特点。鉴于这一特点,稳住敌人,不使其收缩和逃跑,便成为就地全歼华北之敌,夺取歼灭战胜利的关键。为了稳住敌人,毛主席统筹全局,对平津战场和全国其它战场的我军作了一系列英明指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采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令淮海战场我军留下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为着不使敌人向青岛逃跑,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为了把敌人吸引在张家口到塘沽的漫长战线上,使其难于最后下从海上逃跑的决心,令太原前线我军缓攻太原;为着隐蔽我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战略意图,防止华北之敌逃跑,指示该军各部均走热河境内出冀东,不走驻有敌军的山海关,要求部队取捷径夜行晓宿迅速行进,以后又命令后尾部队及总部也不要走山海关;为着不使华北之敌从海上逃跑,又令平津战场我军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暂不攻击,对平、津、通州之敌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
这些正确而英明的措施,完全出敌意外,给敌造成了一系列错觉,成功地稳住了已成惊弓之鸟的华北之敌,使我军牢牢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为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敌人,迫敌与我决战,实现就地全歼创造了重要条件。这些措施,是毛主席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基本原理,针对华北之敌的特点而采取的,是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在平津战役中的生动体现。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从右倾机会主义立场出发,对形势作了唯心主义的估量,畏敌如虎,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不敢与敌实行战略决战,公然抗拒毛主席关于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的指示,擅自改变毛主席规定的行军路线,实际是促敌逃跑。在大部分部队按毛主席规定的路线入关后,他竟私自命令后尾部队走山海关,暴露我军意图。这是他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在平津战役中的丑恶表演。
坚持战争中的唯物论,迅速地集中优势兵力。
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对于平津战役来说,集中强大的优势兵力,是分割包围、就地全歼敌人,夺取歼灭战胜利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的,是作战双方人力、军力、经济力的全面较量。因此,战争中的“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没有强大的优势兵力,就没有歼灭战,也就没有平津战役的胜利。平津战役之前,我华北野战军在平津战场的兵力共有二十万人,要阻止平津的六十万敌军逃跑,歼灭这些敌人是有困难的。这就要求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与华北野战军联合作战,以形成对敌的强大兵力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东北野战军争取时间,尽快入关,就可以及早地抓住平津之敌,出其不意地完成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阻敌逃跑。这直接关系着就地全歼华北敌军的作战方针的实现。早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前,即一九四八年十月底和十一月初,毛主席就指示林彪,叫他督促东北野战军先遣部队向北平附近速进。十一月中旬,毛主席又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对于毛主席的指示,林彪制造了许多“理由”进行对抗。毛主席严肃地驳斥了林彪的种种毫无根据的借口,严令林彪立即部署部队做好出发准备,限定了入关的具体日期。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三令五申、多次督促和批评下,林彪才勉强同意部署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
在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问题上,毛主席反复强调“速进”、“早日”、“以最快速度行进”,就是要争取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包围敌人,夺取歼灭战的胜利。而林彪制造种种借口,一再拖延入关时间,就会放过有利时机,给敌逃跑以可乘之机,破坏战略决战。这就充分暴露林彪在平津战役中的右倾机会主义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放过有利的时机,不利用机会调派优势兵力去对付敌人,这就是犯了战争中可能犯的最大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争取时间集中优势兵力与消灭敌人、夺取胜利的关系,坚持了战争问题上的唯物论立场,是对林彪右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的极好批判。
正确处理战役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严密地分割包围敌人。
稳住敌人,调东北野战军入关,集中优势兵力,是为了对敌实行分割包围,然后加以各个歼灭。因此,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以后,能否正确处理战役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对敌实施分割包围,就直接关系到能否全歼敌人,影响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全局和局部是对立的统一。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全局不能脱离局部而存在。但是全局高于局部,局部必须服从于全局,受全局的制约和影响。战争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更是如此。在战争中,能否着眼于全局,坚持局部服务于全局,是战争胜败的首要问题。因此,“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在平津战役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全局在胸,把就地全歼华北之敌,作为战役全局的根本方针,并按照战役全局的需要,部署兵力,采取措施。毛主席明确指示,东北野战军入关以后,“不是首先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封闭敌人海上的逃路,与华北野战军一道完成对平、津、张之敌的战役分割和战略包围。为了实现分割包围,毛主席采取了暂时的“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方针。这一方针正确地处理了战役全局和局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在局部和一个作战阶段上对敌人暂时围而不打,正是为了在全局和下一个作战阶段上全歼敌人;在局部上对敌人暂时隔而不围,正是为了在全局上包围敌人。平津战役的进程,完全证明了这个方针的英明正确。林彪无视战役全局,不敢切断平津之敌的联系,不敢对津、塘、芦、唐诸敌实施分割包围,是被敌人吓破了胆。
全力抓住主要矛盾,就地全歼华北之敌。
在我军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完成后,华北之敌就被孤立在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北平和塘沽五个孤点上,已经欲收无能、欲逃无路、欲抗无力了。毛主席从战役全局出发,指示我军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这是实现就地全歼华北之敌作战方针的唯一正确部署,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抓主要矛盾思想的生动体现。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战争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矛盾繁多,变化急剧。因此,对于指导战争的人来说,必须用全力找出对战争全局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只有捉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掌握整个战争的主动权,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条件。在平津战役中毛主席关于先打塘沽和新保安的指示,正是抓住了影响整个战役胜败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攻克塘沽,就关闭了敌人从海上逃跑的大门,攻克新保安,就切断了敌人西窜的道路,使敌人完全处于我四面包围之中,由“惊弓之鸟”变成“笼中之鸟”。这样,我军也就完全控制了战役全局,可以从容攻击,全歼敌人。
但是,在我军还没有完成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的情况下,林彪却一再地要先打南口,破坏毛主席的战役部署。毛主席严令林彪,“三纵决不要去南口”,才制止了林彪先打南口的错误行动。林彪置张家口、天津、塘沽两头于不顾,而要在中间先打南口,其罪恶目的就是要把敌人赶跑,避免与敌实行决战。这是林彪用击溃战对抗毛主席的打歼灭战思想的铁证。
稳住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战役分割和战略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这一系列英明措施,环环紧扣,是实现就地全歼华北之敌的一套完整部署,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平津战役中的杰出运用。毛主席的英明部署,保证了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在平津战役中,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同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同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应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高度,深刻领会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彻底批判林彪干扰和破坏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罪行,提高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的自觉性,使我军永远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