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壮乡瑶寨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0-12
第3版()
专栏:

壮乡瑶寨新貌
新生事物花似锦,龙江两岸处处春;
合作医疗真是好,壮乡卫生面貌新。
这是广西宜山县各族人民颂扬合作医疗的一曲赞歌。
位于龙江河畔的宜山县,共有十二个公社(镇),居住着四十万壮、汉、瑶、仫佬、水家族人民,其中壮族占百分之七十三点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个方圆百里的少数民族山区,严重缺医少药。一九六九年,宜山县各族社员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批判了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全县一百五十个大队相继办起了合作医疗。几年来,共培训大队赤脚医生三百四十九名,生产队卫生员三千四百三十八名,初步形成了一个农村医疗卫生网,使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解放前,宜山县是广西的血吸虫病疫区之一。那时,真是“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解放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党和政府派来了医疗队,送来了药品,建立了血防站和医院,血防工作逐步开展,取得不少成绩。
合作医疗办起来以后,各族赤脚医生和医务人员一起,全面开展消灭血吸虫病工作,发动群众大打查螺灭螺的人民战争。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三年,全县铲埋有螺面积累计一千二百七十五万多平方米,超过一九六九年以前十五年的总和;药物喷杀面积累计二千二百八十一万多平方米,超过一九六九年以前十五年累计喷杀面积五倍多。一九七二年,全县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拉赛村的贫下中农结合灭螺,把过去荒芜的一百一十亩田开出来,改造成保水田。原有三十四个重病人,已全部治好,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现在,全村已由一九四九年的二十八户、一百四十四人,增加到八十四户、四百三十五人。昔日“贫病交加,田园荒芜”的拉赛,如今变成了“人壮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合作医疗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壮乡瑶寨缺医少药的状况。现在,全县每个大队都有两到三名赤脚医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到二名卫生员和接生员。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特别是经过批林批孔斗争的锻炼,他们在政治上进步很快,不少人已经入党、入团;他们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实践,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九七三年,全县赤脚医生为社员群众看病的人次,相当于全县各公社卫生院门诊量总和的三倍。社员得了一般的常见病,就近就可得到治疗。
尤其可喜的是,在全县赤脚医生队伍中,有三百零三名是少数民族赤脚医生。壮族聚居的祥贝公社,过去没有自己民族的医生。现在,已培养了二十五名壮族赤脚医生和二百七十九名壮族卫生员,大大方便了群众。福禄大队壮族妇女施秀兰,一九六三年生第一个小孩时,因前置胎盘子宫大流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生产队只好派八个强劳力翻山越岭,把她抬到七十二里外的县城医院。结果,因路远延误了时间,只救活了大人,小孩却死了。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二年她生第二胎和第三胎时,同样遇到了难产。可是,这两次由于有了合作医疗和自己民族的赤脚医生,及时得到检查和处理,婴儿都顺利地生了下来。
广大医务人员在为社员治病的同时,积极搞好预防工作,发动群众逐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石别公社北山大队附近原来有三个泉水窝,一下雨,街头巷尾的污水经常流入窝内,成了蚊蝇孳生的场所。一九七○年冬天,赤脚医生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发动群众批判了“有病没病命注定”的天命观,大搞环境卫生。几年来,全大队填平了臭水坑,修建了五个新水池,疏通沟渠三百多条,建立了五个公共厕所,使疾病大大减少。北山大队的经验,很快在全县开花结果。各级党组织把爱国卫生运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经常抓,坚持抓,使全县主要的流行病大幅度下降,广大社员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龙江两岸的山山岭岭有丰富的药源,合作医疗办起来后,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赤脚医生和群众上山采集中草药,并发动各社队办起五十二个小药厂,自制丸、丹、膏、片、酊、针等药品,既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药品供应问题,又减轻了贫下中农的负担。
合作医疗给各族贫下中农带来了好处,各族贫下中农更加热爱和支持合作医疗。仅据祥贝公社的统计,五年来,群众献的单方、秘方就有二百五十多个。
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三年,全县劳动出勤率由实行合作医疗前的百分之八十三,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粮食总产量比实行合作医疗前,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七。全县城镇、乡村,到处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