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他们继续发扬“扁担精神”——石板岩供销社为发展山区经济作出新贡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0-14
第3版()
专栏:

他们继续发扬“扁担精神”
——石板岩供销社为发展山区经济作出新贡献
在太行山群峰插云、沟壑纵横的深山区,有一个被誉为全国农村商业战线一面红旗的先进单位。它就是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供销社。
这个供销社已经跨入了建社以来的第二十八个年头。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依靠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坚定不移地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全心全意地为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山区作出了贡献。
“毛主席指引的路,我们走定了!” 
批林批孔运动的滚滚洪流,荡涤着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之道的污泥浊水,鼓舞着人们大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斗争,激励着石板岩供销社职工更加坚定地遵照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胜利前进。特别是每当他们回顾供销社走过的道路的时候,心情总是十分激动。
这个供销社初创的时候,奸商曾排挤它;合作化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想瓦解它;刘少奇和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也冲击过它。然而,这一切都丝毫没有动摇这个供销社的职工坚定地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意志。他们说:
“毛主席指引的路,我们走定了!”
批林批孔运动一开始,供销社党支部就首先组织职工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带领大家回顾和分析供销社成立二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路。广大职工满怀无产阶级义愤,对林彪效法孔老二阴谋复辟、倒退的滔天罪行,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大家用旧社会的苦难史,狠批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用山区的发展变化史,狠批了林彪“今不如昔”的无耻谰言;用供销社在斗争中成长的历史,狠批了“中庸之道合理”的反动谬论。党支部书记李林洹在一次批判会上激动地说:“从古至今的斗争,使我们认清了一个道理:凡是腐朽没落阶级的代表人物,总是要开历史倒车,但历史的车轮绝不会倒转。”在批判林彪刮起的否定新生事物的妖风时,职工们说:“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诬蔑我们坚持上山送货是‘出花样’,‘图虚名’。‘虚名’我们不要,但这样的花样,我们就是要多出,出好!”为了批驳这种诬蔑,他们一下子就挑出了二十二副货郎担。
今年春耕时,有个职工了解到大井沟生产队急需一个犁铧,而县里不产这种犁铧。在有的人看来,这事儿可以管,也可以不管。但这个职工认为:一个犁铧值钱不多,却是关系到遵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办事的大问题。于是,他翻山越岭到邻县兄弟社用零售价买来一个,及时送到生产队。资产阶级的“生意经”里说:“宁舍千句话,不舍一文铜。”刘少奇也极力鼓吹“利润挂帅”。石板岩供销社的同志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豪迈地说:干社会主义商业,就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迈开新的步伐
石板岩公社的广大贫下中农学大寨,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使石板岩这个过去“穷山恶水产量低”的山沟,变成了粮食跨“黄河”,副业大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山区。这中间,供销社的同志也出了不少力,流了不少汗。贫下中农称赞他们是:“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对此,供销社职工并不自满,他们把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起点,在新的形势下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石板岩公社东小垴生产队,位于高山顶上,是一个山穷地薄灾不断、种五升收一斗的苦地方。解放后,这里粮食产量虽然有了很大增长,但与条件好的队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当地群众议论说,全公社就数东小垴的自然条件差;东小垴如果能改变面貌,石板岩就没有变不了的地方。
“我们一定要帮助东小垴改变面貌!”供销社的一次党支部会上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第二天,公社党委的一位副书记领着供销社的几名支部委员和十七名职工,冒雨来到了东小垴。他们和队干部一起,沿山串岭,爬坡跨沟,对块块梯田、道道山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协助生产队初步制订了改变面貌的规划。这年春耕播种时,供销社的四名职工,肩挑货担,来到东小垴,既卖货,又劳动,同贫下中农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秋天,眼看玉米就要收获了,一场大风过后,玉米被刮成了光秆秆。面对此情此景,人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有人“唉”了一声,喃喃地说:“老天不叫收,咋也不中。”
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和供销社及时派人来到东小垴,和干部、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教导,又进一步讨论、修改了改变东小垴面貌的规划和措施。措施中的第一条,就是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接着,地头、院落,到处摆开了大批判的战场。老贫农尹老四从解放前血泪斑斑的家史,讲到毛主席领导搞土改,闹翻身,贫下中农当家作主人。他用大量事实,说明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命,劳动人民靠革命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一席话,使广大贫下中农的心更亮堂了。于是,一个平整土地、改造梯田的战斗打响了。他们经过连续苦战,先后改造了六十亩山地。
“咱这儿风大、霜早,要增产得找抗风、早熟的优良籽种。”
“这任务咱们供销社包下来!”
供销社设法从山西省平顺县买来了早熟、耐旱的“元叶青”土豆种和早熟、秆低的“白单四号”玉米种。紧接着,供销社又把一万棵树苗,二百斤核桃种,以及化肥、农药、农具、药材种籽等,一担又一担地送到了东小垴。他们同贫下中农肩并肩,心连心,在高山顶上战斗了三个冬春,终于取得了胜利。现在人们望着那一片片绿树成荫的核桃坡、杏树岭、防风林,那一凹凹郁郁葱葱的药材秧苗,那一块块、一层层丰收在望的玉米、谷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附近群众夸赞说:东小垴真的变了。
石板岩供销社职工牢记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山区经济的事情,再苦再累他们也不怕。为了帮助南大垴药材场试种中药黄芪,他们从采购种籽,组织技术传授,供应各种生产资料,到亲自参加田间管理,总结种植黄芪的经验,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终于在去年试种成功。今春,全公社黄芪种植面积扩大到五百亩。目前,黄芪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社员满怀信心地说:“有了供销社这个好后勤,咱一定能更快地发展山区经济。”
“扁担精神”永不丢
二十多年前,这个供销社只有四个人,经营四种商品,一根扁担就能担走全部家当;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五十名职工、十八万元资金、三千七百多种商品和十九处商业网点的规模了。但是,千变万变,他们那“一根扁担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不变。
去年六月,随着一阵喇叭声,一辆崭新的国产卡车开进了石板岩供销社的院子里。“咱们自己的汽车来啦!”职工们从屋子里蜂拥而出,高兴地摸着汽车又笑又跳。供销社决定:凡是通公路的村队,尽量用汽车运货。职工们坐汽车到生产队拉货、送货的多了,有的人产生了一种想法:“以后呀,肩膀要歇歇了。”
这种思想苗头被党支部书记李林洹看在眼里。一天晚上,供销社会议室里,灯光明亮,职工们读着毛主席的书,领会着。“同志们”,李林洹那沉重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大家说说,咱们有了汽车,还要不要扁担挑?”一阵热烈的议论之后,大家认识到:发挥汽车的作用是应该的,但在头脑里不能有放下扁担的想法。不少同志说:“靠一根扁担为人民服务,是咱们的光荣传统。如今,许多地方还离不开扁担。即使将来交通更方便了,这‘扁担精神’也不能丢,艰苦奋斗的作风也不能变!”
变不变,首先在于带头人。供销社党支部的几个委员多年来养成了一种习惯:为革命吃苦在前,送货走远路,担子拣重的挑。李林洹更是有名的“硬扁担”。今年开春,他领着十一名职工到邻近的平顺县去担优良籽种,肩上挑着重担,沿着崎岖山路,一天奔波八十里。第二天,他又带领职工把二百多斤核桃种送到了全公社地势最高的大垴大队。在党的教育和老职工的影响下,新的一代踏着老一辈的路子走,跟着老职工的样子学,个个精神振奋,朝气蓬勃。青年女营业员高凤英,一次到桃花洞大队去送货,路上要过十一道结冰的河流,翻越一座一千多米高的大山。她不叫苦,不叫累,愉快地把商品送到社员的家门口。有人统计了一下,今年上半年,全社上山送货达六百一十人次,担上担下各种货物七万八千多斤,按经常参加业务的人员计算,每人平均担货三千四百多斤。
石板岩,山垒山,新苗茁壮苍松坚,一根扁担创家业,革命精神代代传。正是这种革命精神,使这面社会主义商业红旗,不断焕发出灿烂光辉。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