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西汉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0-15
第2版()
专栏:

西汉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岸苗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实行郡县制,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实行分封制,搞分裂割据?围绕这个问题,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和较量。坚持革新、前进的法家,拥护统一;坚持复古、倒退的儒家,主张分裂。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代替割据称雄的分封制,这是社会的大进步。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走向统一,而不是走向分裂。
在商、周奴隶制时代,实行的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最大的奴隶主头子把奴隶和土地分封给各级奴隶主,“继世而理”,国中有国,各自为政,四分五裂,很不统一。据传说,商代的诸侯国有三千个,西周有一千八百个,春秋时有几十个,其中五个大国先后称霸,叫做“五霸”。诸侯国之间壁垒森严,书不同文,车不同轨,彼此之间你争我夺,掠夺战争连绵不断,严重阻碍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到了战国,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在各个王国内部,郡县制逐步取代了分封制。历史的发展,要求进一步结束各个王国割据分裂的局面,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的杰出代表秦始皇,顺应历史的潮流,吞并群雄,初步统一了中国,“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①,对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应当看到,在封建制的条件下,统一是有限度的,而且是通过同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来实现的。地主阶级不可能拔掉地方割据的根子。毛主席深刻指出:“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
继秦之后的西汉王朝,承袭着秦王朝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在大约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同封建割据势力和奴隶主复辟势力进行了三次大的斗争,才使郡县制确定下来,行之百代而不衰。
第一次,是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汉高帝刘邦和异姓诸侯王的斗争。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为了争取一些地方军事集团的支持,在一段时间内,曾部分地实行分封制。“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功臣侯者百有余人”②。他把自己的七个儿子、一个兄弟、一个侄子陆续分封为王。秦朝中央管辖的领土有三十六个郡,汉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只有十五个郡。这是对秦普遍实行郡县制的一种倒退,引起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是异姓王一再反叛中央。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相继叛乱。刘邦不得不紧急派兵,四处镇压,疲于奔命。但刘邦基本上还是实行郡县制,只是部分地搞了分封制。当时只有反叛的诸侯王,却没有反叛的郡县。中央的法令,只能在郡县得到贯彻执行,诸侯王却不听指挥,另搞一套。他们肆意搜刮,仗势横行,稍不如意,就互相串通,公开反叛。刘邦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渐认识到
“秦制之得”和分封诸侯的危害。为了维护统一集权,他借助人民力量,七年内先后镇压了六个诸侯王的叛乱。他的妻子吕雉,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次,是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和同姓诸侯王的斗争。刘邦消灭异姓王以后,分裂割据势力的威胁并未解除。到刘恒时,同姓王越来越骄横跋扈,明目张胆地对抗中央王朝。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不听天子诏”,“出入拟于天子”④。有的排斥朝廷任命的官吏,搞独立王国。法家贾谊上《治安策》,要求削弱王国。他认为,好比杀牛,一般顺着骨骼结构,用普通牛刀就可以,但逢到皮厚骨粗的地方,还得用斧头。就是说对割据的诸侯王必须用法制这把斧头,如果用刀子,不缺口就折断。在他看来,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专横,必然引起分裂。他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⑤,就是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以削弱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刘恒采纳他的意见,把齐、赵、淮南的地盘划小;但还不敢采取坚决果敢的措施实行削藩。
景帝刘启时,同姓诸侯王和中央政权的矛盾达到了公开对抗的地步。吴王刘濞,占的地方很大,野心也很大。他有五十三个县,江浙一带很富,盛产食盐,“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⑥。当时著名的法家晁错,号称景帝的“智囊”。他建议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收归中央直接管理。“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⑦。他看到,这将是一场激烈的斗争,“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⑧。刘启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刘濞对此十分仇恨和恐慌。在公元前一百五十四年,他勾结另外六个诸侯王发动武装叛乱,就是“吴楚七国之乱”。刘启加紧练兵,积蓄力量,利用周勃次子周亚夫的细柳营的军队,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杀了刘濞,其他叛乱的诸侯王有的被处死,有的畏罪自杀。此后,刘启进一步采取措施,“抑损诸侯,减黜其官”⑨,减少和罢免一批诸侯王的官吏,重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同时,“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⑩,不能掌握政权和军队。由于人民憎恶分裂,要求统一,这次斗争,又以分裂路线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是汉武帝刘彻“强本干,弱枝叶”?,全面打击分裂势力,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吴楚之乱平定之后,藩王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他们表面上服从中央,背地里胡作非为,从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向中央集权进攻,破坏抗击匈奴奴隶主侵扰的战争。统一和分裂的斗争,更加深入。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大诸侯国分为许多小国,归中央设置的郡管理,名为“推恩”,“实分其国”。当时,“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而汉郡则由十五个增加到八、九十个。刘彻还在郡之上设置十三个“州刺史”,由丞相直接派往各地考察政事,藩王和地方豪强有不法行为,刺史可以随时报告中央给予惩罚。刘彻还以各种理由废掉地方王侯。他采纳法家桑弘羊的建议,实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严禁藩王和商贾私人铸钱,由京师铸五铢钱通行天下,还以“算缗”和“告缗”来打击不法的富商大贾。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刘彻又平定了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叛乱。“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严禁诸侯王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搞独立王国,不许谋取额外的利益,不许包庇诸侯王的罪行。“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只能收税,不得过问行政事务,不得拥兵割据,封土而不治民,诸侯王的国相和郡的太守相等,王国变成了郡一级的地方机构。到了这时,奴隶制复辟的危险才逐渐过去,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才逐渐得到巩固。
秦汉以后,郡县制和分封制、统一和分裂的斗争,虽然一直没有停止,但两千多年来基本上都是实行郡县制。今天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从政权组织形式方面来说,基本上也是采用的郡县制。可见,实行郡县制维持国家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儒家和任何反动派都改变不了的。王船山在《秦始皇》一文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种制度,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时期,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防止奴隶制复辟;在封建社会,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抵御外来的侵扰和压迫。它比分裂割据的分封制优越得多。
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统一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今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才实现了真正空前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可比拟的。维护这种统一,增强人民的革命团结,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需要,是发展当前大好形势,夺取更大的新胜利的保证,是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
遵循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的教导,我们研究西汉前期统一和分裂的斗争,应当从中总结出哪些对于今天的革命斗争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呢?
第一,一切在政治上搞复辟的反动派,在组织上必然搞分裂。
西汉前期奴隶主阶级残余势力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是很激烈的。以工商业奴隶主为基础的复辟势力,同诸侯王割据势力互相勾结对抗中央王朝,破坏国家统一。他们不但支持诸侯王的叛乱,有的还直接参与这种叛乱。公元前一百九十七年,陈豨在代地发动的叛乱,就是突出的一例。“豨将皆故贾人也”?,参与这次叛乱的骨干,是一批工商奴隶主。这次叛乱,从它的阶级内容来看,既是一次封建割据势力的地方叛乱,也是一次工商奴隶主的反革命复辟活动。吴楚七国之乱时,许多工商奴隶主也参与和支持了这次叛乱。因此,西汉前期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突出地表现在统一还是分裂这个问题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要反对复辟,就必须反对分裂。儒家主张分裂割据,正是为他们搞复辟倒退提供方便条件。
第二,一切搞分裂倒退的人,都很注意制造舆论,把孔孟之道作为他们的反动思想武器。
毛主席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历史上也是这样。西汉前期的诸侯王和工商奴隶主都是顽固的尊孔派,在他们周围网罗了一批孔孟之徒。据《汉书》记载,“世家则好礼文”?。鲁迅说:“当时诸侯王中,则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文术者”?。河间献王刘德,就“热心”地向汉武帝献“雅乐”和儒家的“经典”,“山东诸儒,多从而游”?,他大肆叫嚷:“治道非礼乐不成”?,恢复商周奴隶制时代的分封制,就是他讲的那个“礼”的重要内容。江都王国相、号称汉代“群儒首”的董仲舒,攻击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憎帝王之道”?,他大讲“割地分民”的“好处”,主张全面恢复分封制。吴楚七国叛乱的头目刘濞,“所用多纵横游说之士,亦有并擅文词者”?。当时的楚国,也是儒家的一个巢穴,“汉初治诗大师,皆居于楚”?。外戚窦婴,也是一个“好儒术”的顽固派,他极力反对晁错的削藩主张,吴楚之乱时,他勾结袁盎,玩弄阴谋害死了晁错。诸侯王和儒生们,抬出反动的孔孟之道,极力鼓吹分封,主张搞割据称雄,大造反革命舆论,大搞复辟活动。
西汉前期,高帝、吕后和文、景、武几个皇帝都不好儒,都同分裂割据势力进行过激烈的斗争。贾谊、晁错、桑弘羊、主父偃等法家,都大讲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揭露分裂割据的危害,积极主张削藩,打击分裂复辟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统一还是分裂,这是儒法两条路线斗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儒家思想,不仅是奴隶主复辟势力的反动思想武器,而且也是那些维护分裂割据的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反动思想武器。一切进步势力,要革新,要前进,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就必须注意抓上层建筑,大造革命舆论,狠批孔孟之道。
第三,一切搞分裂倒退的人,不但要寻找一种反动的思想武器,而且必然有一套反革命的策略。
吴王刘濞,就是一个阴谋家、野心家。他派袁盎打入汉中央王朝,充当内奸,干挑拨离间、欺骗威胁的勾当。他提出的“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无非是一个借口,正如当时的邓先所讲的:“其意非在错也。”?刘濞的罪恶用心,无非是搞叛乱,搞分裂,阴谋篡权,自己上台当皇帝。毛主席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时深刻指出:“自从汉朝的吴王刘濞发明了请诛晁错
(汉景帝的主要谋画人物)以清君侧的著名策略以来,不少的野心家奉为至宝,胡风集团也继承了这个衣钵。”但是,一切反革命,一切搞分裂倒退的人,不管他们披上什么样的伪装,玩弄什么样的反革命策略,最后总是要暴露的,要彻底完蛋的,历史前进的车轮是阻挡不了的。
叛徒、卖国贼林彪同历史上的反动派一样,在政治上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在组织上则大搞分裂活动。林彪及其一小撮死党,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搜罗一小撮牛鬼蛇神,挑拨离间,制造分裂。他们搞什么“以我划线”,“以我为核心”,“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招降纳叛,结党营私,妄图谋害伟大领袖毛主席、另立中央,分裂我们的党,搞封建割据,实现反革命复辟。这当然只能是痴心妄想。在我们党内,历次机会主义的头子想要分裂我们这个党,都没有分裂成,可见,人心,党心,党员之心,不赞成分裂。一切搞分裂的人,必然为党和人民所唾弃,为历史所埋葬。
林彪为了搞分裂倒退,他同西汉前期的反动势力一样,大肆叫卖孔孟之道。随着他反革命野心的膨胀,他搜集和鼓吹孔孟之道的步伐就越是加快。我们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人民的团结,就必须狠批孔孟之道,狠批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狠批林彪和儒家制造分裂的种种谬论和罪行。
当前,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全国人民团结战斗,意气风发,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喜人。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不甘心于自己的灭亡,总要寻找各种机会分裂党,分裂革命队伍,破坏革命,破坏生产。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阶级敌人煽动资产阶级派性,破坏革命的大团结,转移斗争的大方向。对于阶级敌人制造分裂的罪恶阴谋,必须给予坚决的揭露和打击。毛主席深刻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又指出:“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工人阶级内部,更没有理由一定要分裂成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要团结,不要分裂”。在批林批孔中,要自觉地维护和增强革命团结。当前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革命团结,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批林批孔的大好形势。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依靠贫下中农,充分发挥工农兵的主力军作用,充分调动广大革命群众、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把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我们要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进一步发展全国的大好形势。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注:
①? 《汉书·地理志》。
②??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③⑨?? 《汉书·诸侯王表》。
④ 《史记·孝文本纪》。
⑤ 贾谊:《治安第一》。
⑥ 《史记·平准书》。
⑦?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⑧ 《史记·吴王濞列传》。
⑩ 《汉书·百官公卿表》。
? 《史记·高祖本记》。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 《汉书·礼乐志》。
? 《汉书·董仲舒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