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刘邦诛韩信是“妄杀功臣”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0-15
第2版()
专栏:

刘邦诛韩信是“妄杀功臣”吗?
解放军某部 杨茂永
从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前二○二年间进行的楚汉战争,是以项羽为一方和以刘邦为一方的儒法两条路线的大搏斗。斗争的焦点是适应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坚持统一的中央集权制,还是向后倒退,恢复适合奴隶主复辟的需要的分裂割据的诸侯分封制。
楚汉战争开始,从军事实力上讲,是楚强汉弱的局面,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但是由于刘邦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又有关中根据地作为坚强后盾,很快地由弱变强。公元前二○二年,垓下一战,歼灭了楚军主力,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但在各地仍然残存着奴隶主阶级的势力;同时,在战争期间,还有一些投机分子混入了刘邦的队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并力击楚”,刘邦不得不同他们作暂时的、一定限度的妥协,对他们封王封侯。当时,刘邦分封了韩信、彭越、黥布等八个异姓王。后来以韩信等诸侯王为代表的割据分裂势力发动叛乱,同西汉王朝中央政权进行了激烈斗争。这场斗争实质上是楚汉之争的继续。
韩信、彭越、黥布等人,在楚汉战争期间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对项羽作战。但是,他们同刘邦所奉行的不是一条路线,而只是暂时的同盟军。他们参加对项羽作战的目的,是在战争中发展个人势力。他们保护奴隶主残余势力,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向中央政权闹独立性,构成对西汉政权的最大威胁。
刘邦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持法家路线,坚决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先后平息了韩信、彭越等人的叛乱,从而为维护统一作出了贡献。可是,历代儒家却为此大骂刘邦“妄杀功臣”。他们一方面说刘邦如何“嫉贤妒能”;另一方面又竭力吹捧韩信。这完全是反动儒生们对历史的歪曲。
根据历史的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出:以刘邦为代表的西汉中央政权同以韩信为代表的割据势力的斗争,是统一与分裂、前进和倒退的斗争,是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同奴隶主阶级妄图复辟的斗争。因此,刘邦削平诸侯王的叛乱,是楚汉斗争的继续,是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把刘邦为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对韩信等的斗争说成是什么“妄杀功臣”,恰恰是抽掉了这场斗争的阶级内容,从根本上混淆了两条路线斗争的是非。这是对历史的颠倒,必须澄清。
还有一种为韩信辩解的说法,说什么不是韩信早有反叛之心,而是刘邦对韩信早就“心存疑嫉”。
事实是怎样的呢?刘邦为适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政治路线的需要,在组织路线上也奉行法家倡导的“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的原则。在他的斗争实践中,从下面提拔了不少出色的将领。正由于此,一些有才干的人物,纷纷从各地跑到刘邦这一边来,造成“天下之士归于汉王”的局面。
韩信是一个投机分子。他的归汉,不是因为他同项羽在政治上有什么原则分歧,只是因为他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开始,刘邦对韩信是很信任的,任命他为大将军。在韩信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过程中,刘邦两次从韩信那里抽调军队增援荥阳前线,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例如,一次是在韩信破赵以后,驻军修武。当时项羽把刘邦困在荥阳,刘邦出荥阳到成皋,项羽又围困了成皋。这时,刘邦只得从驻修武的韩信部队中抽调军队以解成皋之围。但是,破齐之后,韩信攻占了不少地方,情况发生了变化。韩信随着自己地位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再也压抑不住搞地方割据、自立为王的野心。他趁势要挟刘邦,要求立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自己搞投机、闹分裂的本来面目。继后,又乘垓下会战之机,再次要挟刘邦以扩大自己的势力。随着韩信闹独立、搞地方割据的野心的暴露,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垓下会战之后,刘邦立即从韩信手里收回将军印,由自己掌握军权。但韩信利令智昏,更加变本加厉,公开招降纳叛,积极进行叛乱准备。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刘邦逮捕了韩信。刘邦为使他有悔过的机会,一到长安就把他释放,并封为淮阴侯。但韩信为他的反动本性所决定,毫无悔改之意,恶毒攻击刘邦,并且,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结党营私,密约陈豨阴谋反叛,里应外合。公元前一九六年,陈豨按照同韩信约定的计划,举兵叛乱。韩信在长安配合,妄图伪造假诏释放囚犯,发动政变。他的门客栾悦告发了他,使他的政变阴谋没能得逞。韩信本人也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这些情况说明,刘邦诛韩信,是为了镇压复辟势力和分裂割据势力,以维护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专政;韩信的被诛,则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