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夺煤战歌——肥城矿务局南高余煤矿抓革命促生产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0-18
第4版()
专栏:

夺煤战歌
——肥城矿务局南高余煤矿抓革命促生产见闻
山东省肥城矿务局南高余煤矿是个小矿,设备也比较简陋。然而,这里却充满着沸腾的景象。矿工们的那种鼓足干劲争上游的革命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这个矿已经连续四年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今年前九个月的原煤产量和掘进进尺,又分别提前七天和八十五天完成了国家计划;与去年同期相比,原煤成本降低百分之十二点六,上缴利润增加百分之四十点五,坑木消耗,降低百分之十八点三。
几年来,南高余煤矿的工人把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中焕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倾注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实际行动上。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和听到工人们力争上游,加快煤炭生产建设步伐的生动事迹。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工人们通过忆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比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摆煤炭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讲煤矿工人肩负的光荣职责,批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激发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广大职工豪迈地说: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开历史倒车,我们煤矿工人一定要针锋相对,大干社会主义,猛开时代的快车!掘进工区在提前五十九天完成去年国家计划以后,今年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迈出了更大的步伐。这个工区的三个班在抓革命促生产中,比干劲、比风格、比贡献,推动了煤炭生产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在大战六月份的夺煤热潮中,王传芳班首破纪录,把班进尺由二点四米提高到三点六米。乔万新班眼看前班打响了第一炮,个个斗志昂扬,一口气把进尺猛提到四点八米。马忠怀班看到这种情景,劲头鼓得更足。当他们正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不料小绞车断电,误工一个多小时。他们千方百计地抢时间,争主动,最后也达到进尺四点八米的纪录。首破纪录的王传芳班的工人一看兄弟班都上去了,大家斩钉截铁地说:“加油干,快步赶,创造新纪录,做出新贡献!”这个班一鼓作气,把进尺提高到五点六米,接着,又提高到六点八米,创造了全矿掘进进尺的历史最高纪录。掘进工区的工人就是凭着这种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在抽出部分人员支援兄弟工区的情况下,提前六十六天完成了前八个月的国家计划。
在南高余煤矿,还经常听到工人们同时间赛跑的动人事例。今年六月的一天,采煤工人杨宪木、刘洪连、张西全等人在井下劳动,临近下班的时候还不见运煤的电车开来,便以为上面腾不出车皮来运煤了。当他们刚刚准备上井时,发现电车脱轨停在半路上。为了抢时间给国家多出煤炭,他们几个人争先恐后地帮助运输工人把电车抬上道轨,又推到工作面下的煤仓漏斗底下,挥锨抡镐装了起来。装了十二节车皮后,煤仓里没煤了。大家又连忙赶回掌子面,开动起电溜子往煤仓运煤,直到把十六节车皮完全装满运出,他们才满头大汗地上了井。
“把重担挑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这是南高余煤矿工人勇挑重担的战斗风格,也是他们征服困难的坚强决心。这个矿的工人们克服千难万险建设斜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建斜井,不仅南高余煤矿过去没有建过,就是在肥城矿务局也还是第一次。担负建井的工人们缺乏经验、技术和设备,困难接二连三地摆在他们面前。但是,他们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去年下半年,建设斜井的战斗打响了。刚刚穿过表土层六、七米,就遇到了稀泥浆。一镐下去,稀泥随着直往上涌,铲一锨,淌三锨,作业条件十分困难。塌方差不多每天都要发生三、四次。这时,工区组成了以老工人为主的抢险队,先后研究出几种作业法,但是都失败了。困难,险情,仍然一个个接踵而来。面对这种情况,抢险队在工区党支部的领导下,昼夜战斗在井口,不断地召开诸葛亮会,分析险情,探索规律,随时准备同事故展开斗争。有时,他们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当井筒延伸到八、九十米时,顶部正是办公楼的楼基。偏偏这时又出现了更大的塌方,泥浆随着塌方造成的巨大压力,沿着井筒直往外涌,形势十分危急。此时正值十冬腊月,雪花飞舞,滴水成冰。然而,井上井下的工人们以“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的口号激励自己。经过四十多天的顽强奋战,建井工人征服了十三次大塌方,战胜了稀泥浆,保住了新井筒。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更给建井工区的工人增添了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进了作业方法,工效成倍提高。三月份战胜稀泥层,当月进了九米,四月份进了十八米,五月份以后每月进度都在三十四米以上,月月提前完成生产计划。
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南高余煤矿的工人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严格讲究工程质量,认真对待国家财产,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
采煤一区党支部书记孟广水,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下井走在前头,上井走在后头,那里活重活险,他就在那里战斗。在煤炭生产紧张的日子里,他干脆连离矿井一里路远的宿舍也不回,连续二十多天吃在矿井,住在矿井,带领工人们为国家增产煤炭。建井工区老工人王余祥,饱尝过旧社会的苦难生活,知道怎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用力气。一九五八年,他第一批来到南高余煤矿参加矿山建设。这里的每一眼井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去年七月新井建设开工以来,他又连续三百九十八天没请过一次事假、病假,没休息一个节日、假日,抓紧一切时间,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青年工人张树诰是今年二月刚从农村来到南高余煤矿的新矿工。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决心以老工人为榜样,一心一意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入矿以来他从没误过一次工。今年七月的一天下午,开完班后会,他回到离矿三十里的家里去办事。为了赶上第二天一早六点钟的班,他凌晨三时就起了床,蹬上自行车向矿上飞奔。刚出村头,忽然电闪雷鸣,冷风扑面,下起倾盆暴雨。这时,是回矿,还是返家?张树诰一想起矿上的战斗任务,就精神抖擞地扛起自行车,一步一滑地继续朝矿上前进。当同志们来上班时,他已经穿上工作服干起活来了。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