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邕宁田园一片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07
第3版()
专栏:

邕宁田园一片新
“祖国南疆千般美,公社田园一片新。”这是在广西邕宁县一个大队见到的一副对联。的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邕宁农村,越来越美,越来越新。那碧绿的禾浪,凌空而起的渡槽,高压输电网的铁塔,茶园,蕉林……到处生机勃勃。
邕宁过去是南宁地区有名的多灾低产的后进县。最近四年来,粮食生产平均每年以递增百分之十的速度前进,平均每年增产五千五百万斤。主要经济作物甘蔗、黄红麻、蚕茧、水果等,也有大幅度增长。一九七三年,全县的粮食总产达到六亿七千多万斤,一年向国家提供粮食一亿七千万斤、蔗糖三万五千吨、猪七万多头、香蕉两千万斤。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贡献越来越大。
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
县委副书记李福胜谈起了文化大革命前后自己的一段经历。他说:“我在邕宁工作了二十多年。过去看到这地方自然灾害多,心里很着急,总怕群众生活出问题,就埋头抓生产,不注意路线;看到农村的资本主义倾向,也以为碍不了大事,采取‘打鸟政策’——睁只眼,闭只眼;对刘少奇鼓吹的‘三自一包’,也分不清是什么货色。结果走偏了方向,自己犯了错误,本县落后的面貌也没有改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教育了我,使我深切体会到,路线决定一切,改变邕宁的落后面貌,关键在领导要认真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李福胜的这番话,也反映了邕宁县委的共同认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总结了县委领导的经验教训,比较注意抓大事,抓路线,抓政治思想工作。
县城的对面,一江之隔,有一个小岛叫莫村。岛上有九个生产队。过去,别人粮食过《纲要》,他们却是“粮食过江要(要统销)”。有人说,莫村穷是因为自然灾害,不是天旱,就是洪水。这种看法究竟对不对?县委引导莫村的干部和社员进行了阶级分析,进一步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每年一到洪水季节,就出现“洪水一来,恭喜发财”的谬论?为什么有些人四处捕捞鱼苗,远途贩卖?大家仔细分析,才明白阶级敌人总是利用自然灾害兴风作浪,煽动走资本主义道路,涣散人心,破坏生产自救。过去,由于阶级斗争观念不强,路线斗争觉悟不高,让灾情掩盖了敌情,不能齐心协力走社会主义大道,那能大灾大干,夺取丰收?大家眼睛亮了,就在批林整风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自力更生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生产节节上升,全村吃粮自给有余。
莫村的变化,具体说明了路线决定一切的真理。近几年来,县委结合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推广了在莫村试点的经验,下功夫狠抓后进大队的阶级斗争,狠批资本主义倾向,社会主义正气大发扬,队队获得增产。
路线正,方向明。邕宁县委积极地抓典型,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
南阳公社施厚大队向阳生产队,出现了一个由十二位老贫农组成的“新愚公队”。他们抱着“要为人类多作贡献,要为社会主义添砖添瓦”的革命精神,上山开荒。四年来,他们一锹一锄开垦了四座山包,栽的油桐、果树已经成林,茶叶、剑麻密密层层。一九七一年春节,县委成员和全县一万二千名干部、群众代表,先后来到“新愚公队”参观学习。县委书记马玉林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
“新愚公队”吃大苦,耐大劳,改变山区面貌的事迹。全县掀起了远学大寨、近学“新愚公队”的高潮。
为了发扬这种“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全县组织了一个三百六十人的农田基本建设调查团,走遍每个大队、生产队,调查研究,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分期分批打“歼灭战”。四年来,全县每年有农田水利施工专业队三万人,常年坚持战斗在农田水利工地上,新建成小山塘、小水库二千三百多个,引水干渠支渠共五百多里,使全县旱涝保收田面积增加到九十万亩,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一倍,平均每人有旱涝保收田一亩二分。
也是在南阳公社,二田大队第十队有二十五个青年民兵,一九七二年上山安营扎寨,改造低产田。第一年,改造了五十四亩低产田,亩产量由原来三百八十斤一下提高到一千二百十七斤。第二年,改造低产田扩大到八十亩,亩产量上升到一千六百十八斤。县委又总结推广了这个典型经验,全县改造低产田的工作全面铺开,逐步创造了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的物质条件。
今年,邕宁县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把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和旧的风俗习惯正在不断破除。广大干部和群众不信天,不信神,不信“圣人”,不信“天才”,而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去冬今春,邕宁县虽然旱情较重,但是,县委发动和领导群众,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积极展开抗旱斗争,终于战胜干旱,获得了好收成。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