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辽河平原展新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09
第4版()
专栏:

辽河平原展新图
辽宁省辽河平原的面貌,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在辽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上游,河道已经一处接着一处被拦腰截断,建起了大伙房、南城子、葠窝等蓄水几亿至十几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辽河中下游两岸,防洪大堤不断加高培厚,控制着昔日经常泛滥的洪水;在辽阔的原野上,排灌站星罗棋布,渠道成网,过去“冬跑冰,夏行船,一年四季水不干”的老涝区已经完全变了样;百万顷“大平小不平”的耕地,有半数以上已被改造成平展展的方田、条田和台田;昔日缺林少树的平原,现在林网成片,郁郁葱葱。辽河平原这个老灾区,现在正在变成辽宁的大粮仓。去年,辽河平原粮食平均亩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几乎等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五年的两倍。今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辽河平原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总产量根据目前收打情况看,可以比去年增长近一成。
辽河平原的巨大变化,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大干苦干学大寨
辽河平原在辽宁省的中部,包括六个市和地区的二十三个县、区,有两千九百万亩耕地。解放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只知横征暴敛,残酷压榨,根本不去治水,那时,这片大平原水灾严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地方志”记载,解放前,这里经常闹水灾。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广大农民,在国家的扶持下,沿许多河流逐步地展开了除害兴利的水利建设,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批判了他们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排除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使辽河平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大加快了步伐。几年来,这里的人民群众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打农业翻身仗,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辽河平原上有沈阳、鞍山、营口、辽阳等几个大中城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些城市的城乡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批修,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大力加强农业,迅速发展了农业生产。在重工业城市沈阳,中共沈阳市委发动城乡人民,就大工业城市的郊区怎样发展农业等问题,开展广泛的讨论,反复批判修正主义路线,使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深入人心,出现了城乡人民都关心农业、大办郊区农业的新局面。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以大寨为榜样,大干苦干,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坚持不懈地奋战在农田水利工地上;成千上万的城市工人和各行各业人员,急农业之所急,大力支援农业。经过几年的奋斗,使郊区农业生产面貌迅速改变,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成倍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上升,粮食和蔬菜生产大幅度提高。文化大革命八年来,沈阳市所属农村平均每年增产粮食一亿斤以上。从一九七○年以来,全市连续四年实现口粮和蔬菜基本自给。
辽河平原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在大力发展农业的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反对资本主义倾向,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面貌迅速变化。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营口县,位于辽河下游,有八十二万亩耕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受刘少奇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里资本主义倾向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中共营口县委深入批判修正主义,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不断教育广大干部和社员,不断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经过这些工作,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他们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坚决反对资本主义道路,奋力大办社会主义农业,几年来全县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粮食不断增产。去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七百二十四斤,今年又获得了丰收。
营口县这种抓大事、促大变的经验,正在辽河平原普遍推广,有力地推动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去年,辽河平原上的六个市和地区中已经有五个粮食产量超《纲要》、过“黄河”。
自力更生创大业
辽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增产潜力很大,但是低洼易涝,灾害较多。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焕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决心以大寨大队和昔阳县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快地从根本上改变多灾低产面貌,迅速把这块大平原建设成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
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广大干部和群众大干苦干,用大干促大变。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辽中县,从一九七○年开始,每年都组织几次有几万到十几万人参加的兴修水利的大会战,大打防洪除涝和发展农田灌溉事业的“人民战争”。他们先后把辽河、浑河的五处弯曲河道裁直,新挖河道二十三里;对辽、浑、蒲等五条河流在全县境内的五百七十多里的防洪堤普遍加高培厚一米到一米半。在三大涝区,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九个排水系统,挖干、支渠二百三十条,建大、中、小型排水站五十四座,排水能力达一百五十四秒立方米。同时,对农田也进行了改造,全县修条田、台田三十三万亩,建成林道结合、沟渠相通、垄向一致的方田七十三万多亩。这些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中洼”的面貌,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过“黄河”,总产量达到五亿三千多万斤。这年交售给国家的商品粮达二亿二千多万斤,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加一点二倍。
“汗水洒满辽河两岸,一心大干社会主义。”象辽中县人民这样大干苦干的英雄事迹,在辽河平原到处可见。
辽河平原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已经变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在辽河及其主要支流上游的深山峡谷里建起了大、中、小型水库一百七十七座,全面整修了辽河、浑河、太子河的防洪堤坝,把全长两千六百多里的堤防,普遍加高培厚一米以上。同时,改洼治涝、扩大水浇地面积的斗争也获得了巨大成果。八年中,整个平原治涝面积比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总和增加了一点二倍,灌溉面积增加两倍,排灌站增加三点五倍,机电井增加三点二倍。这些工程使“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大平原,基本上解除了洪涝的威胁,千里沃土的增产潜力不断被发掘出来,为人民提供了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
团结协作奏凯歌
在建设水利工程、防洪除涝,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辽河平原广大群众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互相支援,开展协作,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团结治水的凯歌。
辽河下游的海城县,有一百七十万亩耕地,分为山区和沿河平原两部分,山区怕旱,沿河怕涝,旱涝都要造成灾害。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单靠一队一社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提高了觉悟的广大干部、群众,决定开展社会主义协作,团结战斗,治伏旱涝灾害,为革命奋力增产粮食。从一九七一年以来,海城县的沿河公社,在山区人民支援下,共同努力,全面加固了沿河的四百多里的大堤,新建四十六座排灌站,使沿河防洪抗涝能力大大提高。从去年开始,沿河十二个公社又抽出五千多名社员赶着大车、开动拖拉机奔向山区,和山区社员一道治山治水,植树造林。一年来总共修梯田五万二千亩,还修了大批小水库、小方塘和小型引水上山工程,使山区面貌迅速改变。海城人民这种团结协作精神,赢得了巨大胜利,近三年来,每年以递增一亿斤粮食的速度,飞驰在农业学大寨的大道上。
辽河最大洪水流量达一万四千秒立方米,可是,正当农田灌溉需水的时候,却是辽河的枯水期,流量只有几十个秒立方米。为了有效地利用水利资源,在农田灌溉时期,辽河平原广大群众以大局为重,以“一盘棋”思想作指导,互相照顾,互相支援。盘锦地区在辽河的最下游,是个具有五千平方公里的退海平原,有大片荒原可以开发。但是由于盐碱太重,种旱田困难很大,种水稻便可高产稳产。而种水稻就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为了保证盘锦地区在辽河枯水期有足够的水量种植水稻,从一九六八年盘锦地区广大群众大规模开发退海平原时起,上游人民便就地设法解决自己的灌溉用水问题,把辽河水让给盘锦地区。地处盘锦上游的开原县,境内有两座大型水库,为了保证盘锦地区的用水,这个县的干部、群众硬是“水从门前过,不引来灌田”,而是自己动手,大搞小型水利建设。几年来,全县修中、小型水库和塘坝一百多个,打机电井四百多眼,建排灌站一百多处。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满足了本县灌溉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支援下游的水量。去年这个县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达到了四百三十九斤。
这种团结让水的“龙江风格”,结出了丰硕的经济之果。盘锦地区这块昔日的“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大粮仓”,几年来共开垦荒地五十多万亩,水田发展到一百万亩。去年全地区粮食平均亩产过了“黄河”,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了六倍,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五百五十多斤。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