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黄巢农民起义的反孔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10
第2版()
专栏:

黄巢农民起义的反孔斗争
北京永定机械厂工人理论组
公元八七四年和八七五年,在山东、河南一带,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农民高举“冲天”和“均平”的大旗,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燃起了大规模的反封建的斗争烈火。
唐王朝是在隋末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地主阶级政权。唐朝统治者极力用孔孟之道维护它的统治,拚命提倡尊孔读经。他们制定讲经仪式,编纂经书,大兴孔学,还规定全国郡邑都要设置孔庙,祭祀孔丘。唐朝中叶以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唐玄宗李隆基又追谥孔老二为“文宣王”,封孔老二后代为世袭褒圣侯,诏令用孔孟之道“美政教,移风俗”,极力抬高孔学。唐朝统治者在不断加紧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统治。唐朝后期,皇室、外戚、官僚贵族更加恣意兼并农民的土地,“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加上藩镇割据,连年混战,使得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广大农民终年辛劳,到头来还是“无米复无柴”,过着“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取橡实”的悲惨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反动统治阶级要贫苦农民交纳的赋税,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要征徭役,逼得广大劳动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就必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
从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农民的反抗越来越多地采取了武装斗争的方式。许多地区都发生了农民起义和暴动。其中斗争最激烈的是浙东和徐泗地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元八七四年王仙芝带领数千农民在河南长垣起义,第二年黄巢带领数千农民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县)起义响应,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规模反封建斗争的序幕。公元八七八年,王仙芝战死,起义军由黄巢领导。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这个“冲天”和“均平”的反封建、反孔学的革命口号,反映了革命农民推翻唐王朝反动统治的决心,要求改变社会财富不均现象,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冲天”和“均平”的革命口号鼓舞下,黄巢起义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出山东,入河南,经湖北、安徽、浙江,占领福州、广州等地。起义军到了广州后,发布檄文,揭露唐朝廷罪恶,向北进军。一路上纪律严明,把没收官僚地主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扩大到几十万人。黄巢还利用藩镇与唐朝廷的矛盾,叫他们“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宣布要亲自向唐王朝统治者问罪。起义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把唐朝反动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同时扫荡了各郡邑设置的孔庙,吓得反动儒生抱头鼠窜。
在黄巢起义军取得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唐朝统治者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公元八八一年,起义军突破潼关,直逼长安。反动统治者更如热锅上的蚂蚁,慌乱成一团。唐僖宗李儇和掌权的宦官田令孜,仓皇溜出长安,向四川逃命。什么“王权神授”、“受命于天”,都受到农民革命大风暴的猛烈冲击。
黄巢起义军以冲天的革命气概,向孔孟的“天命论”挑战。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这正表现了广大革命农民敢于藐视“天命”、反抗“天命”的大无畏精神。孔孟的“天命论”,是历代反动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他们为了压制和麻痹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总是抬出“天命”来为他们作辩护,鼓吹什么“王权神授”、“唯天子受命于天”这一套反动谬论。恩格斯指出:“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四○一页)黄巢起义军提出的“冲天”革命口号,剥去了蒙在反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的“天命”外衣,戳穿了他们欺骗人民的关于“天命”的鬼话。这是对于孔孟之道的“天命论”的否定,是对“王权神授”、“唯天子受命于天”的反动说教的有力批判。
黄巢起义军不仅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冲破了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命”的精神枷锁,而且以“均平”的革命思想,批判了儒家所维护的封建剥削制度。
早在公元八七四年,王仙芝领导的起义军刚刚揭起义旗,就以满腔的阶级义愤揭露了唐王朝官吏贪残、赋税繁重等罪状,愤怒地控诉了唐王朝黑暗统治下的不平现实。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表示了革命农民要改变人间贫富不均现象的决心。千百年来,孔孟之徒一直鼓吹“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的反动说教,宣扬“剥削有理”、“压迫有理”、“造反有罪”的反动谬论,以维护吃人的封建制度。唐末农民起义提出“均平”的口号,就是要割富济贫,均分财富,这正是对儒家“剥削有理”的反动说教的有力批判和否定。这种政治思想,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革命的思想”,“因为它反映了反对封建农奴制的不平等现象的斗争”(《列宁全集》第十三卷,第二一七页)。这次农民起义在我国农民斗争史上,第一次打出“均平”的旗号,把我国古代农民革命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黄巢起义军不仅在思想上展开对儒家反动思想的批判,而且在实践上也努力实现“均平”的革命主张。公元八八一年,起义军攻克长安,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他们进入长安后,首先发表文告,在政治上表明了对人民的态度。文告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在行动上,起义军坚持割富济贫,“见贫者往往施与之”,同时还对唐宗室、官吏、门阀大族进行了严厉镇压,没收他们掠夺和霸占来的大批财物,分发给广大贫苦农民。
恩格斯说:“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五五四页)在农民革命政权领导下,劳动人民扬眉吐气。“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反动派的威风扫地以尽。
反动地主阶级和儒生坚持孔孟之道的顽固立场,对于农民革命政权充满着刻骨仇恨。一批反动儒生公然在农民政权尚书省的门上书写反动诗词,惊呼农民的革命政权是“贵落深坑贱出泥”,“扶犁黑手翻持笏”,叫嚣封建等级制是“平不得”的,同“南山”一样不能动摇。但是,这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只不过是反动官吏和反动儒生的绝望哀鸣,最后都被革命政权粉碎了。
唐朝的封建统治阶级恶毒咒骂黄巢农民起义“纵兵屠杀,血流成川”,后来的反动派更变本加厉地胡说什么“黄巢杀人八百万”,这完全是造谣污蔑。事实上,黄巢起义军纪律很好,对于广大人民不但不掳掠,而且坚持割富济贫。起义军杀的只是一小撮反动的皇族、官僚和儒生。这是任何一次人民革命运动所必须采取的专政措施。在这个问题上,黄巢起义军不是做得过分了,而是做得不够,致使唐朝的反动残余势力,获得喘息时机,得以拼凑起反动武装,向起义军进行反扑。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教训。
黄巢起义军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攻入长安后没有乘胜消灭唐王朝的残余势力,后来在关键时刻部将叛变投敌。由于这种种原因,黄巢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们那种敢于冲破“天命”枷锁,举起“均平”大旗,向反动的封建统治和孔孟之道进行勇猛进攻的革命精神,在我国劳动人民反孔斗争历史上,却永放光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