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哀鸣与挣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11
第2版()
专栏:

哀鸣与挣扎
洪途
公元前二二七年,反动侠客荆轲入秦行刺秦王嬴政之前,在易水与燕太子丹诀别时,声嘶力竭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它既是荆轲垂死前的悲鸣,也是奴隶主阶级临终时的哀歌。
当时,秦王嬴政发动的“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战争,正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胜利前进,灭韩覆赵之后,锋芒直逼残燕。燕太子丹等一伙奴隶主贵族感到,这就象萧萧作响的大风卷地而来,他们的反动统治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因而对滔滔易水也觉得寒冷彻骨了。“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反映了当时激烈的阶级斗争形势和没落奴隶主对新兴地主阶级统一战争的恐惧心理。
在这场剧烈的斗争中,新生的秦的胜利,没落的燕的覆灭,已成了定局。这种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燕太子丹、荆轲等一伙虽然感觉到了,但由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反动本性所决定,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种种顽抗失败以后,就采取谋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秦王嬴政这一卑鄙手段,来作垂死挣扎。荆轲刺秦王的反动历史丑剧,就是这样演出来的。荆轲这个奴隶主贵族豢养的走狗挟剑入秦,扮演了这幕丑剧中最可耻的角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这句绝命诗,既反映了他承认败局已定的绝望心情,又表现了他为没落阶级殉葬的顽固决心。为没落阶级卖命,决不是什么“壮士”,不过是叮住腐尸蠢动的蛆虫,必定要被历史车轮轧得粉碎!
对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历来就有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和态度。唐代诗人李白,在《结客少年场行》一诗中说:“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在“羞”字和“虚”字里面,流露了对荆轲的蔑视。对秦始皇,李白则热情地加以颂扬。《古风》第三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歌颂了他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这是一种观点和态度。那些尊儒反法派,采取的则是另外一种观点和态度,他们总是百般地咒骂和攻击秦始皇,而把荆轲这个小丑吹捧和美化为“英雄”。明代杂剧《易水寒》,甚至将荆轲说成是下凡诛杀秦王的“神仙”。林彪一伙也拚命咒骂秦始皇是“焚书坑儒”的“暴君”,而吹捧跳梁小丑荆轲是“慷慨悲歌之士”。
一切反动没落阶级,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他们又决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因而便要发出临死前的哀鸣,即反动派们所爱称的“悲歌”;更要网罗死党,即反动派所赞誉的“壮士”,来作无济于事的拚死挣扎。这是所有反动没落阶级共有的规律性的表现。林彪一伙作为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势必要作垂死前的哀鸣,叫喊什么无产阶级专政要把他们“吃掉了”呀,等等。他们也必然要作拚死的挣扎,网罗死党,搞暗杀阴谋,“破釜沉舟”地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等等。结果当然也只能落得个“折戟沉沙”,“一去兮不复还”,死无葬身之地,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