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自力更生的战歌——记宝鸡石油机械厂职工试制成功新型轻便石油钻井工具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12
第4版()
专栏:

自力更生的战歌
——记宝鸡石油机械厂职工试制成功新型轻便石油钻井工具的事迹
一九六六年,正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祖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时候,宝鸡石油机械厂的一位干部从北京开会回来,向全厂职工转达了“铁人”王进喜同志代表广大石油工人提出的一项要求:“现在油田钻井上使用的吊环、吊卡和吊钳,都是仿造外国的,一个个傻大笨粗,钻井工人的劳动强度太大,影响钻井的速度。希望你们下决心,造出新型轻便的‘三吊’,把那些笨重落后的工具来一番改革。”
“铁人”王进喜代表广大石油钻井工人发出的呼声,在全厂传开以后,人们奔走相告,群情激奋,一场试制新“三吊”的战斗很快在全厂打响了。
迎 着 风 浪 前 进
为了试制新“三吊”,厂里成立了有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小组,老模范、共产党员骆志忠,担任“三结合”小组的组长。这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他回顾前几年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不许改革“三吊”的情形,感到十分气愤,又想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厂里带来的新气象,顿觉浑身增添了力量。接连几天,“三结合”小组在骆志忠和几位老工人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讨论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畅谈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大家越学越觉得心里亮堂,越议越觉得斗志旺盛,改革“三吊”的决心更大了。
然而,试制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出来反对说,厂里的产品都有吨位指标,你们要把产品往轻里改,完不成计划谁负责任?骆志忠等和这些人展开了斗争。他们坚定地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刮十二级的台风,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有毛主席给工人阶级撑腰,我们一定要把新‘三吊’造出来!”
就这样,“三结合”小组成员们迎着风浪前进。工具不足,他们修旧利废自己制造;试验场地狭窄,他们就搭起油毛毡棚。每遇到困难,全组开“诸葛亮会”,大家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结果只用了一年半时间,负荷七十五吨的新型轻便吊环便试制成功了。工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把两副新吊环寄给了王进喜同志和大庆油田一二○五钻井队,征求意见。王进喜同志很快地发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高度赞扬宝鸡石油机械厂职工的革命志气和斗争精神,并勉励他们继续前进。到一九六九年底,他们又胜利地试制成功了负荷二百五十吨的新吊环。
新型轻便吊环试制成功以后,上级领导部门又交给这个厂试制新吊卡、吊钳的任务。这时,厂里又有人强调这两种产品本厂从来没有生产过,不愿接受这个任务。
为了统一全厂职工的思想,党委和革委会召开了一次干部会议。当同志们来到会场的时候,看到会场上摆着一副一百二十六公斤重的吊卡和二百七十三公斤重的吊钳,这是千里迢迢从大庆油田运来的。党委书记指着吊卡和吊钳对大家说:“这就是‘铁人’要我们改革的傻大笨粗的产品。今天先请同志们抬一抬,体验体验钻井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家试验了以后,感慨地说:“咱们使上浑身的劲都抬不动,钻井工人们几分钟就要抬一次。承担不承担试制新吊卡、吊钳的任务,是关系到执行什么路线,关系到对阶级兄弟有没有感情的问题!”大家狠批了刘少奇鼓吹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决定立即开始试制。会后,各车间争先恐后地派出人力,抽出设备,大力支持“三结合”小组的工作。一场新的战斗又开始了。
踩 着 困 难 上
改革“三吊”,需要一种强度和韧性、塑性都很高的钢种。为了研究成功这种新钢种,“三结合”小组的成员们在大冶钢厂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的协助下,以千难万难脚下踩的英雄气概,在科学实验领域内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
为了探索一个合适的钢种配方,他们一连八九个月,废寝忘食地战斗在实验室和试验炉旁。许多工人忍受着高温的熏烤,一次一次地将经过仔细称量后的各种元素投入炉膛。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再来……接连失败了几十次,仍不气馁,坚持试验。
经过半年的紧张劳动,新钢种的试验,在实验室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接着,他们就用这新的钢种材料做成了吊环。这一天,他们把吊环放到油压机上进行拉力试验,看试验的人的双眼,都在紧张地盯着油压机的指针。指针随着压力的加大,徐徐地向前移动:五十吨,八十吨,一百五十吨,……当指到一百九十吨的时候,突然,“崩”的一声,吊环断了。
意外的失败,使“三结合”小组里有的同志灰心丧气,然而许多老工人却毫不动摇。他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大庆工人能开发、建设我国第一个大油田,大寨贫下中农能搬山填沟造良田,为啥咱就研究不出一种新钢种来?只要革命的决心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深夜,党委书记、副书记都来到实验室和试验炉旁,和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述当年大庆工人在荒原上战胜困难开发油田的事迹。随后,“三结合”小组的同志们一连几个晚上,认真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分析矛盾,总结经验,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三结合”小组重新制订了一个提高钢种综合性能的方案,对各种元素用量的配方作了调整,又反复进行了多次试验。
他们就是以这样的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群策群力,团结战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试验了几千根试棒,取得了上万个数据,终于成功地利用本国资源,研制出了一种高强度与高韧性、塑性相结合的合金结构钢,为试制轻型“三吊”提供了合格的钢材。
在斗争中培养锻炼职工队伍
试制新型轻便“三吊”的斗争,也是一场锻炼人的战斗。在试制过程中,干部们深入基层,进一步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不少技术人员同工人们汗流在一起,更加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广大工人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和技术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六十一岁的老钳工、共产党员高志清,在旧社会给帝国主义、资本家干了二十年牛马活,受尽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解放后,每当看到我们中国自己造的机器,他就打心眼里感到自豪。改革“三吊”的消息传开后,高志清的心里乐开了花。他说:“我们不能总是跟在洋人的屁股后面爬行,要有雄心壮志,赶超先进水平。”厂里把试制吊卡和吊钳的任务交给他们车间,车间领导问高志清有没有把握?他满怀信心地回答说:“为了给中国工人阶级争气,就是用手抠也要把新产品抠出来!”从此,这个老工人把整个身心都扑到工作上,每天上班早来晚走,不管走路、吃饭或是深夜回到家里,都在想着新产品的试制。他说:“新产品造不出来,咱怎么对得起毛主席的教导?怎么对得起油田里的钻井工人!”为了把新产品造得轻巧、安全、耐用,他和技术人员们一起研究,大胆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终于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保证了试制工作的顺利完成。
青年技术员李鹤林在文化大革命前,书本上的知识知道得不少,可是一联系实际却常常出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李鹤林参加了试制新“三吊”的工作,他把整个试制过程当作改造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多次同工人师傅一起,冒着酷暑严寒,爬山涉水,深入油田,调查研究,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几年来,他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和工人们一起探索、研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连续几年被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工人就喜欢这样的知识分子!”
在总结改革“三吊”经验的会议上,人们都赞扬党委副书记曾慎达所作出的贡献。老曾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厂里的副总工程师,在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曾推行过“吨位挂帅”、“专家治厂”等黑货。文化大革命中,在群众的批评下,他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次他把试制新“三吊”作为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来抓。试制过程中,他坚持和工人一道开展大批判,一起参加劳动,那里有困难,他就到那里去解决。他带领“三结合”小组的同志,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努力奋战,到一九七三年夏,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全部“三吊”的试制任务。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沈阳第一机床厂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经过几年努力,全部实现老产品更新。这是二号车间的“三结合”小组在总结试制新机床的经验,继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