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访巴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18
第5版()
专栏:

访巴林
不久前,记者访问了西亚海湾的岛国——巴林,受到主人们热情友好的接待。这个岛国美丽的风光,巴林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史迹、建设国家的成就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岛 国 风 光
我们乘坐由巴林等海湾国家联合经营的海湾航空公司的班机从科威特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飞行,便看到一群星罗棋布的岛屿,这就是美丽的巴林群岛。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是巴林岛,它长约五十公里,宽约十多公里。首都马纳马就座落在巴林岛的北部海岸。我们一进马纳马市就感觉到它确实是海湾一带名不虚传的绿色城市。这里气候温暖,树木青翠,街道两旁,绿荫蔽空,房舍前后,椰枣和棕榈树成行成片。
在首都市郊耸立着一座公元七世纪建造的苏哈米斯清真寺高塔。这座古塔至今还保存得完整无损。它显示了巴林的古老文化。市郊有不少泉水,浇灌着大片果园和农田。一天傍晚,我们参观了较大的阿德哈利泉,只见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流而出,汇成一个小湖,一群孩子正在湖里游泳。沿着从小湖流出的小溪漫步,绿色的田野上微风送来一阵阵花果的芳香。在这清新凉爽的岛国夏夜,巴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成了我们谈话的主题。
反 侵 略 的 斗 争
巴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前,这个地方已经是连结上、下海湾和东、西方大陆的一个物资交换中心。一天,我们参观了马纳马地区在十年前发掘出来的两座古城遗址。据考古学者考证,埋藏在地下的这两座古城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它们由许多宽阔的石屋组成,那些石屋建在笔直的街道两旁,城市周围还修筑了坚固的用以自卫的石墙。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的发现,不仅证实古代巴林人在建筑工程方面已有很高的造就,而且反映了当时巴林岛的人们就有了抵御外来侵略的措施和能力。
巴林群岛扼海湾通向印度洋的交通要道,又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历史上一再遭受外来侵略者的蹂躏。
巴林朋友陪同我们观看了一处历史遗迹。那是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侵略者占领巴林时在马纳马附近海滨修筑的一批碉堡,其中有两座依然完整,其余的已是残垣断壁。当时葡萄牙的侵略激起巴林人民的强烈反抗。巴林人民多次进行大规模武装起义,曾先后击毙和绞死两名葡萄牙派来的“总督”。
马纳马地区地上碉堡残迹和地下的古城遗址,构成一幅巴林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图景。
到了近代,英国殖民主义入侵巴林。从那时起,巴林人民又展开了持续一百五十年之久的反帝反殖斗争,终于赢得胜利。一九七一年八月十四日,巴林国宣告独立。
独立以后,巴林人民正在为维护民族独立而继续斗争。在当前,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巴林岛又成了苏美两霸觊觎的目标之一。在英国撤出巴林以后,美国占用了原来英国在巴林的海军基地的一部分。一九七三年十月,巴林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宣布关闭这个基地。就在这一斗争进行的前后,苏联的舰队一次又一次地窜进这个海域游弋,引起巴林各界的关注。巴林《回声周刊》六月四日发表评论指出:“超级大国苏联在海湾地区有它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这家周刊要求海湾人民对苏联的扩张野心保持警惕。
维护民族资源建设国家
独立三年来,巴林人民在维护民族资源、建设自己国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石油是巴林重要的民族资源。过去,巴林的石油开采全部被外国公司垄断。独立后,巴林参加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维护民族资源开展了斗争。巴林政府已分两次接管了外国石油公司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去年中东十月战争以来,巴林同其他阿拉伯产油国一道,以石油为武器,有力地支援了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及其支持者的斗争。
为了增强阿拉伯产油国自己的力量,最近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已同巴林商定,联合筹资在巴林修建一座干船坞,这项工程即将动工。干船坞建成后可维修保养巨型油轮,为阿拉伯国家自己原油运输业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打破国际石油垄断公司对阿拉伯石油销售和运输的垄断。
巴林独立前经济落后,这几年已经建立起一些工业企业,其中有炼铝厂、铝制品加工厂、鱼虾罐头厂等。巴林炼铝厂是中东地区较大的一家炼铝厂,年产量达十二万吨。巴林政府在这家工厂中占百分之四十的资金。这座工厂有它自己的发电站,还有从工厂到海港长达六英里的自动空中运输线。目前,巴林在兴建发电厂和海水淡化厂等。一所六百张床位的综合医院在施工中。
为巴中人民友谊而劳动
中国和巴林之间早就有着友好往来,巴林获得独立之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得到不断发展。我们在这次访问中,无论是巴林政府的官员、新闻界的朋友,还是工厂的工人,都向我们热情地表达了巴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巴林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本·穆巴拉克·哈利法对我们说,巴林和中国有很好的贸易关系,同中国的贸易在巴林的对外贸易中占第四位。不少巴林朋友在同我们交谈中提到不久前中国同巴林签订的购铝合同。他们把巴林向中国出口铝锭看作是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当我们到巴林炼铝厂参观时,装运工人正在把准备运往中国的铝锭装上载重卡车。工人们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的记者时,便前来和我们热情交谈。他们说,巴林工人能为巴林和中国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劳动感到自豪。许多人兴奋地站到印有“运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铝锭前摄影留念,以表达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