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把蹲点劳动当作一场革命来抓——记武鸣县委书记王治民坚持蹲点劳动推进学大寨运动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28
第3版()
专栏:

把蹲点劳动当作一场革命来抓
——记武鸣县委书记王治民坚持蹲点劳动推进学大寨运动的事迹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委,认真改进领导作风,常年坚持蹲点劳动,推进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使武鸣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粮食亩产连年超《纲要》,去年总产达四亿三千多万斤,比一九七○年增加八千多万斤;交售商品粮一亿二千多万斤,比解放初期的总产量还多。今年遇到特大干旱,全县广大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带领群众,狠批“天命论”,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做到了旱天不旱地,农作物获得了好收成。
在基层领导 在点上安家
在武鸣县委机关里,房子里空荡荡,院子内静悄悄,只有少数干部处理日常工作,大部分干部都在下边蹲点劳动,四年多来一直坚持这样做。他们采取分批轮换的办法,经常有四百多干部固定在社队工作。县委、县革委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蹲点劳动在一百天以上。在广大干部中间,形成了以深入基层为荣,以在社队蹲点为乐的新风尚。
武鸣县机关干部的新作风是由县委书记王治民带头兴起来的。四年多来,他带头坚持蹲点,调查研究,参加劳动,在基层领导,在点上安家。平均每年在基层蹲点一百五十天以上。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赞扬:这个头带得好,我们欢迎这样的领导!
一九六九年夏,刚从横县调来武鸣工作的王治民,心里好似一团火。他想:党把这么重的担子放在自己肩上,怎样团结县委一班人,领导全县几十万群众,很快改变武鸣的面貌?自己是一县的带头人,这个头怎么带?王治民跑了许多社队,访问贫下中农,了解农村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领导作风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心里逐渐有了底。
武鸣历史上是个低产多灾的县。几年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但典型经验在面上却推不开。如双桥公社的镇南大队,原来条件较差,由于狠抓阶级斗争,一九六九年就达到平均每人有一亩旱涝保收田,生产一千斤粮,养一头猪,以“三个一”闻名全县。县委作决议,发号召,召开会议,组织参观,但镇南大队农业学大寨的经验还是推不开。
当时县委领导习惯于一般号召。一九七○年春季插秧时,县委认为全县插秧机多,群众也习惯使用,只要号召一下就行了。可是实际使用插秧机插秧的还不到稻田面积的一半。王治民发现这个问题后,便深入下去调查,了解到有的是由于对农业机械化抓得不力;有的是秧苗小不适宜用机插;有的是机器损坏零件供应不上。把这些问题一摆,大家认识到,县委领导成员是坐在机关里指挥生产,还是到基层去具体领导生产,这不只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反映出县委领导成员领导作风和意识形态里的问题,是个路线问题。
王治民和县委、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反复研究这个问题,先后五次开门整风,发动群众提意见。有人说,昔阳县干部一年四季在山沟里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领导生产;武鸣县的干部却是机关坐,面上跑,县委口头上也说蹲点,但是“挂帅不出征”,靠一般号召来领导。尖锐的批评使县委受到很大震动。
王治民和县委的同志认真学习了昔阳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当前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是社会主义的群众运动,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而且要不断清除资产阶级影响,进行一场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在这场深刻的革命运动中,县委本身不进行革命,就不可能领导群众进行革命。要把武鸣建设成大寨式的县,先要转变领导作风,特别是当“班长”的要带头改变。于是王治民毅然地打起了背包,选择全县有代表性的圩镇——陆斡大队蹲点劳动。
四年来,王治民扎扎实实蹲在点上。他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抓批林整风、批林批孔,结合当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刻苦地做后进队的转化工作,做到以点带面,把点上经验逐步在面上推广。
抓在根上 帮在心上
陆斡是个老后进队。陆斡的变化,说服力最大。许多干部、群众反映:如果陆斡上得去,其他社队没说的。王治民选了这个“老大难”大队去蹲点,决心在这里蹲出结果来带动全县。陆斡圩镇大,阶级斗争复杂,人们不看重农业生产,变着法儿捞现钱。王治民来到这里,经过调查研究,觉得陆斡之所以长期上不去,是由于没有抓党的基本路线,解决方向道路问题。他和大队党支部成员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总结陆斡大队的经验教训,分析了资本主义倾向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的反映,看到了阶级敌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破坏。第十生产队有个反革命分子公开煽动劳力外出,说什么“下田干三天,不如圩上转一圈”。通过学习,使大家认识到,不抓路线,不看方向,学大寨就是空的。只有堵塞资本主义道路,才能迈开社会主义的步伐。弄清了问题的症结,他们广泛发动群众,打击阶级敌人,端正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向。通过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使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深入人心,资本主义倾向一露头就有人批。社员们积极投入了集体生产,保水田扩大了将近一倍,一举摘掉了后进的帽子。四年来大幅度增产,每年每亩平均递增百斤以上。
后来,王治民又来到罗波公社凤林大队蹲点。这里的支部书记韦信荣,听说县委书记要来凤林,心里犯了愁:说不定要挨一顿批评,要不就是撤职换班。原来,这个大队条件并不算坏,可是粮食亩产多年徘徊在五、六百斤上下,群众形容是:“黄牛拉磨原地转”。过去,工作组一来就调换干部,可是越换工作越上不去。韦信荣当了支部书记后,也采取了消极态度,凤林仍然落后。
王治民来到凤林,住在老贫农家里,向贫下中农进行调查,觉得韦信荣出身苦、本质好,就是路线觉悟不高。王治民想,简单撤换不是办法,换人不如换思想。王治民满腔热情地用党的基本路线帮助韦信荣提高觉悟,并在凤林大队展开了群众性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全大队收集了旧社会地主剥削农民的昧心斗秤、长工扁担等实物三百多件,举办了新旧社会对比展览。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来,县委吸收凤林的经验,又举办了“壮乡怒火”阶级教育展览,对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治民还组织大队主要干部,听老贫农龚继文忆苦思甜。说到旧社会的苦难岁月,每个干部都泣不成声。龚继文说:“毛主席和人民给了你们权,大伙把家交给你们掌管,你们不好好管,共产党员不想共产主义,不批资本主义,你们带的是什么头?走的是什么路?”从此,韦信荣变了,他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带头修水库、开渠道、挖泥塘,凤林出现了新局面。
王治民发现,有的干部犯错误主要是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因此他每到一处,都注意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第五生产队有一个反革命分子不出集体工,躲在家里搞木工活,还散布什么“蝙蝠夜夜飞,不及蛤蟆坐地肥。”王治民抓住这种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例,组织干部群众展开大批判,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许多社队干部、社员深有感受地说:“王书记教人教在根上,帮人帮在心上。”
深入一点 推动全般
王治民在点上经常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他头天晚上来到凤林大队,第二天一早就冒雨来到水利工地,和干部群众一起,看砂石流向,查工程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在王治民带动下,大家学习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顽强精神,发动群众四战风化岩,用修暗渠的方法,防止了砂石的流动。苦战两个月,完成了四万多土石方,修通了十一华里长的环山渠,使流水绕过山头,把一千七百多亩望天田变成了保水田。两个月完成了三年没能完成的工程,使全大队的保水田面积增加了一倍。
王治民在英圩大队蹲点时,这个大队确定要积肥,可是干部没有出来带头干。王治民看到这种情况二话没说,一下跳进泥沟干起来。县委书记的行动,成了无声命令,全大队很快掀起了积肥的热潮。
王治民在蹲点中了解到,有的干部下不去、蹲不住,除思想作风问题外,还因为怕抓了点丢了面。他决心在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应用毛主席一贯提倡的“深入一点,取得经验,推动全般”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做到蹲好一点,带动一片,经常开现场会,交流经验。一九七三年早稻插秧时,自治区党委号召扩大早稻面积,王治民和其他领导成员研究,认识到只一般号召,没典型经验,还是流于空谈。于是王治民就到英圩大队和干部社员查看了全大队的田地,通过开荒造田、利用河边、改造荒塘等办法,全大队扩大了早稻面积一百七十五亩。经过推广英圩经验,原来全县计划扩大早稻面积三万亩,结果达到了四万七千亩,仅这一项措施就增产粮食一千五百多万斤。
四年来,王治民和县委其他领导成员蹲点劳动,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的工作。批林批孔以来,他们更自觉地把蹲点劳动当作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来抓,促进县委领导成员的思想革命化。县委领导作风的转变,促进了全县面貌大改变。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