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农大毕业当农民好——辽宁朝阳农学院实行“社来社去”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2-02
第1版()
专栏:

农大毕业当农民好
——辽宁朝阳农学院实行“社来社去”的调查
编者按:朝阳农学院党委和广大革命师生,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实行学生“社来社去”,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教育战线出现的又一个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我们希望各地同志重视研究这个经验,在“教育要革命”的思想指引下,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继续发展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势。
辽宁朝阳农学院,是五年前由原沈阳农学院迁往朝阳部分,和朝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朝阳水利学校、农业学校几个单位合并起来的,今年以前叫做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设有农学、果林、牧医、水利四个系。地址在距离朝阳县城几十里路远的两处山沟里。现有学生一千二百人,教职员工三百余人。
几年来,朝阳农学院党委率领革命师生,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为创办社会主义新型农业大学开拓了宽阔的道路。
为贫下中农培养农业科技人材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沈阳农学院办在大城市里。宣扬农学院是培养高级“农学家”“园艺家”,至少也是县以上农业科技人员的学府。教学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培养的学生,有的不愿去农村;到农村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贫下中农不欢迎。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鼓舞下,一九七○年,沈阳农学院部分干部和教师,来到朝阳地区农村,一面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面办短训班,为贫下中农培养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在这里,他们亲眼看到广大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贫下中农迫切要求改革耕作技术,实行科学种田。朝阳地区有近两千个生产大队,即需要两万名各种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办短训班的干部和教师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工厂,从工人中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农村,也需要从贫下中农中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分院党委分析了当地的情况,听取了干部和教师的意见,决定遵照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从有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毕业后,再回到社队里去,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
朝阳分院这样办学,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学校,有人说“这样做,别人就看不起农大了。”社会上也有人反对,说什么“大学毕业当农民,谁干?”断定这样的大学招不到学生;招来的,也不愿回去。然而,广大贫下中农和社队干部,对这样的办学道路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凌源县天胜号公社一位老贫农,听说朝阳分院要从生产队里选拔大学生,学生毕了业还回生产队,仍然是生产队的人,连声称赞说:“这样好,这样好,正合咱庄稼人的心。盼了多年了,这回可实现了。”北票县黑城子公社黑城子大队的干部高兴地说:“生产队送去的学生,土生土长,熟悉当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情况,也比较清楚当地的土质、气候和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学校学几年,再回到生产队,和大家一块战天斗地学大寨,搞科学种田,那才来劲!”喀左甘招公社的社队干部,为了推荐学生,左挑右选,评了又评,才定了下来。学校附近一个生产队,听说学校要招生了,队干部连跑几趟,要送学生来学习。当时学校招生名额已满,吃住有困难,劝说他们来年再送。可是说什么也不行,他们说:“宿舍没处住,住家里;吃饭有困难,自己带;教室坐不下,窗外听。”学校只好收下了送来的学生。
朝阳分院培养“社来社去”大学生的消息,传出去了,分院党委经常收到要求到这里学习的申请书、联系信。广大贫下中农、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在信中热情地写道:“因为你们学校是培养农村的大学生,所以我们特意申请到你们这里来学习。”
建立以科研和生产推动教学的新体制
要保证学生从社队来,回社队去,当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对旧的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进行彻底改革。
三年前,朝阳分院从贫下中农中选拔了第一批大学生。分院党委认真总结了学校举办分段短训班的经验,确立了“几上几下”的教学制度。所谓“上”,就是在校内学习;所谓“下”,就是回队实践。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上”、“下”的内容、时间和次数也不同。学校和社队紧紧挂钩,让一代新人在火热的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
学大寨,是朝阳分院师生的重要一课。分院党委经常用大寨贫下中农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广大师生。各专业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建有学大寨的基地。农学系,有制种田、试验田、高产田一百五十亩;果林系,管理了一个有二千多棵果树的果园;牧医系,办了猪场、兽医院、配种站、小药厂等。学生在学大寨的基地上,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面搞科学实验,进行艰苦创业的劳动,进一步懂得了什么是大寨精神,并逐步掌握了建设大寨田的本领。每当同学们回队实践时,贫下中农看到他们脸色黝黑,手上老茧未退,干起活来泼泼实实,非常高兴。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打破了旧的教学体制,建立了以科研和生产活动推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他们根据朝阳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科研课题,纳入国家计划。师生们围绕科研课题和生产上的关键环节组织教学活动,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让学生分别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掌握科学研究和科学种田的方法。如去年农学系开展的十二个科研课题,有高粱、玉米、谷子、棉花新品种培育,棉粮栽培技术试验,生物防治病虫害,叶面固氮研究等三十多个研究项目。学生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学得生动活泼。朝阳地区气候干旱,风沙较大,花生不易保苗。农学系学员刘广义从棉花四犁播种受到启示,和教师、同学共同研究,决定用四犁播种的方法种植花生,效果很好。去年,花生高产田获得了亩产五百六十斤的好收成,创造了朝阳地区花生种植的高产纪录。
学员“回队实践”——是朝阳分院教学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的作法是:第一学年大部分时间在校内学习,二年级在校内学习七、八个月,回队实践四、五个月,三年级在校内学习四、五个月,回队实践七、八个月。这样,全学程共在校内学习二年,回队实践一年。根据专业和年级的特点,有的安排一年下去实践四次,有的一年下去实践三次。以农学系二年级为例:年初下去,协助生产队制定生产和科学实验计划,组织科学实验队;春播下去,举办春播和田间管理训练班,参加播种;入伏下去,抓制种田授粉,防治病虫害,参加田间管理;秋收下去,参加收获,进行考种,搜集试验材料,总结群众丰产经验。每次回队实践,学校都要求学生向社队领导汇报工作,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批林批孔,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开展一定的科学实验。学生回队期间,教师定期巡回检查指导。学生每次返校,都要交流经验,总结提高。
实行这种教学制度的好处是:首先,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为农业生产作出贡献。由河北省昌黎县来的杨晓民同学,今年回队实践期间,同队里的干部、贫下中农一起,搞了二十七亩沙地种植小麦的栽培试验,平均亩产五百五十斤;其中五亩高产田,平均单产八百八十斤。这个大队有沙地一千二百亩,历来只种一茬花生,这项试验的成功,就可以在这一千多亩沙地上种两茬农作物,产量将成倍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农、林、牧三个专业二百八十九名学生,为社队举办了二百多个技术训练班,培训了三千一百八十九名农民技术员;协助社队组织了七十二个科学实验队(组),和贫下中农一起搞了七千四百五十六亩各类试验田、制种田;与参加训练班的社员一起,修剪果树十五万七千七百多棵,嫁接果树五十三万棵;为生产队和社员劁猪一万四千四百多头,治疗病畜二万四千四百四十头,为大牲畜配种一千二百头。广大学员用实际行动,实践了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导,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次,学生回队实践,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开展工作,这是一个综合锻炼的过程,从根本上打破了旧学校那种把学生关在校门内与世隔绝的
“三脱离”状况。学生回到社队,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改变了旧大学学生与工农格格不入的状态。学生始终不脱离社队,根子越扎越深。同学们说:社来社去是方向,几上几下是桥梁。
第三,同学们回队实践,一方面加深了在学校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习新的理论和技能打下了基础。
新大学培养的新一代大学生
朝阳分院从贫下中农中选拔的第一届大学生,已经于今年一月毕业,回到了自己的社队。
最近我们先后走访了喀左、建平、北票几个县的一些公社和生产队。所到之处,贫下中农和社队干部都十分满意地告诉我们说:“这批大学生,他们满身泥土,双手老茧,很解决问题,很管用。”
千百年来,剥削阶级一直鼓吹“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朝阳分院的第一届学员,以实际行动,勇敢地宣告和这些剥削阶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张跃臣同学毕业回到队里后,社会上的旧思想、旧势力不断向他袭来。有人轻蔑地说:“大学毕业当农民,没见过!”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当农民是我的志愿,为什么大学毕业就只能当干部,不能当农民?和广大社员一起把家乡的生产搞上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山山水水大变样,有什么不好?”他积极参加批林批孔斗争,热情地推广科学种田,受到贫下中农的信赖。现在,他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革委会副主任。
从农学系毕业的陈文忠同志,回到喀左黄家店大队,担任了大队农业科学实验站的组长。他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队里搞科学种田,很有成绩。他们观测气象,搞旱田灌溉、虫情预报、土壤营养测定、良种培育、高产田研究等。说起他们的科学实验,社员们满口称赞。
在学校学习时,就很有创见、颇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王文有,回到家乡北票县黑城子公社黑城子大队以后,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年前,他同教师到海南岛去育种,利用休息时间,搞了三十六个高粱杂交组合和两个玉米杂交组合。回校后,他坚持试验,已经初步鉴定了三个适合家乡种植,具有耐涝、抗碱、高产的新组合,今年他毕业回队以后已开始制种。他还把自己两年多来试验的一项高产栽培方法,协助公社领导推广到全公社,为当地找到了一项新的高粱高产途径。
朝阳分院的第一届贫下中农大学生,已经坚持在朝阳地区广大农村。他们以新的精神,新的风貌,在批林批孔运动和农业学大寨的活动中,为改变农村的精神面貌和生产面貌,朝气勃勃地战斗在农业第一线。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