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集中兵力是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一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2-03
第2版()
专栏:

集中兵力是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
——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一点体会
沈阳部队某部 景军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光辉著作,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三六年底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的前夕,全国人民抗战局面即将展开。在这紧要时刻,从理论上彻底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统一我军的作战思想,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部著作的第五章第六节,毛主席专门论述了集中兵力问题。今天,在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中,重新学习这些论述,感到格外亲切。
集中兵力作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贯倡导的作战原则。马克思指出:
“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列宁也曾指出:“在决定时机和决定地点拥有压倒优势,——这是取得军事胜利的‘规律’,同时也是取得政治胜利的规律”。从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集中兵力之所以是正确的原则,就在于它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反映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它能使我军变被动为主动,变整体上的劣势为局部上的优势,进而一步步地变局部上的优势为整体上的优势,最后消灭敌人。
伟大导师马克思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战争是物质力量的竞赛。战争中的主动与被动是和物质力量的优劣紧紧相联系的。为了进行战争,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敌我双方都要动员最大的物力、财力、兵力投入战场,而军队是战场上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在战斗中,双方都以自己的军队作为物质基础,互争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两军对战,谁夺得了主动权,也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前提。谁失去了主动权,谁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所以,双方都想方设法用自己的物质力量摧毁对方的物质力量,使自己保持优势和主动,迫使对方陷入被动地位。当然,在战争中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情况,是常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地迅速扭转被动局面,恢复主动地位。然而,变被动为主动,正如毛主席指出的:“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特别是在战略防御中,集中兵力这一着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集中了兵力,就能对敌形成四面包围,全歼速决,变被动为主动,以至使我军完全掌握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就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来说,战争开始,敌处于战略进攻,我处于战略防御,敌居主动地位,我处被动地位。可是,由于我们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仅两年多的时间,敌人就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由“全面防御”被迫转入“重点防御”,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我军则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由开始的被动地位,转为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彻底打垮了国民党的军队,解放了全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只要进行战争,敌我双方在力量上就存在着多与少、强与弱的矛盾。这种多与少、强与弱,又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互易其位置的。这里,促使军力大小、强弱转化的最重要条件,在作战上就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在革命战争的初期,就力量来说,往往是敌处于强者地位,我处于弱者地位。然而,敌人强中包含着弱的因素,我军弱中又存在着强的因素。要促使敌强我弱这种地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我们就必须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即首先要有打败敌人的勇气和决心,而在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即在每个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由于我们在战术上是“以十当一”,所以在总体上虽然我处于少数、弱者的地位,而在具体战役战斗上,我则处于多数、强者的地位。这样就将敌对我战略上的优势,变成了我对敌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通过一个一个局部上以强击弱的歼灭战,就使敌人被歼一旅少一旅,被歼一团少一团。敌人不仅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受到损失,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沉重打击,士气低落,军心动摇,从而愈战愈少,愈战愈弱。而我们由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每战都有俘获,人力物力得到补充,士气高涨,人心振奋,从而愈战愈多,愈战愈强。经过若干次这样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敌我力量对比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由局部的强,达到整体上的强,由一个一个局部的胜利,达到全局的彻底胜利。这就如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的,矛盾“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正确反映了革命战争规律的集中兵力的军事原则,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在战争中,只要我们坚持这个作战原则,就能最有效地歼灭敌人,迅速地发展壮大自己,不断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有把握地夺取战争的胜利。
毛主席指出:“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在战争指挥中,能否做到集中兵力,决定于路线,决定于世界观。一切机会主义者的世界观,都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因此,他们不可能接受贯穿唯物辩证法的集中兵力的原则。在我国革命战争史上,围绕着集中兵力的问题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机会主义头子王明,离开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在战略上提出了
“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主张,在战术上推行了
“全线出击”“六路分兵”的军事平均主义的路线。当时,林彪追随王明抛出了“论短促突击”的小册子,鼓吹与敌人拚“消耗”,极力对抗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在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又从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出发,炮制了以“一点两面战术”为核心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鼓吹打击溃战,反对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在批林批孔斗争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更加坚定地沿着毛主席的军事路线胜利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