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评楚汉成皋之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2-04
第2版()
专栏:

评楚汉成皋之战
北京卫戍区某部理论小组
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推翻赵高、胡亥的反动统治以后,紧接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以项羽为代表的儒家路线和以刘邦为代表的法家路线的大搏斗。双方斗争了四、五年,经过大小一百一十多次战斗。开始项强刘弱,双方实力悬殊,刘邦多次失利;但是由于刘邦执行了一条法家路线,越战越强,终于战胜了项羽。在双方斗争中,成皋之战是一次关键性的战役。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把楚汉成皋之战称为我国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典型战例之一。
刘邦、项羽原来都属于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参加了农民起义斗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为了维护各自所代表的集团的政治利益,为了实现其各自的政治路线,展开了一场激烈斗争。斗争的焦点是:坚持地主阶级专政、坚持统一,还是复辟奴隶制、搞分裂割据。
刘邦首先消灭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王,占领了关中,并以此为基地乘胜东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仍然没能改变楚强汉弱的局面。特别是在彭城一战失败后,主力被歼,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不得不转攻为守,退据成皋(今河南荥阳西部),深沟高垒,扼守要塞,采取了持久防御的战略,与项羽长期周旋,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成皋之战”。
成皋之战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刘邦退却阶段:成皋一带背靠山地、面对平原,退宜守,进宜攻。这里接近关中基地,补给较易,又靠近秦朝遗留下来的著名粮仓——敖仓,可解决长期战争中的粮食供应问题。刘邦利用成皋一带的有利地形作为退却终点,部署防御,阻止楚军西进。
(二)相持阶段:从公元前二○五年五月到公元前二○三年十月间,楚汉两军的主力相持于成皋、荥阳一线的正面战场,拥有优势兵力的项羽不断向刘邦发起进攻。刘邦为了确保成皋防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从政治上争取民心,团结内部,利用诸侯王和项羽的矛盾,争取了项羽的部下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建立了反楚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制定了一个正面坚持、敌后扰乱和南北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使楚军虽然进攻得手并两次攻占成皋,但被汉军调动于各战场,兵力分散,疲于奔命。楚军人困马乏,迟迟不能长驱西进。
(三)决战阶段:经过两年多的相持,刘邦在侧翼各战场上取得了不少胜利。楚军侧背所受的威胁越来越大。从公元前二○三年十月起,楚汉在成皋一线相持两年又五个月,楚军粮尽兵疲,由强变弱,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时,刘邦认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便积极地转入反攻,乘楚军主力东调,进攻成皋,大破楚军,并乘胜向东推进,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使项羽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接着,刘邦乘项羽引兵东撤的时机,实施战略追击。在汉军各路会师合击下,经垓下一战,项羽陷于重围,兵少粮尽,孤立无援,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最后落得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下场。自此,刘邦正式称帝,建立了汉王朝。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在楚汉成皋之战中,刘邦能以少击众,以弱胜强,最后消灭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根本的原因是坚持了法家路线,而项羽则推行了一条彻头彻尾的儒家路线。
在政治上,刘邦坚持地主阶级专政,反对奴隶主复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能够成功地建立反楚统一战线,扩大了自己的队伍,削弱和孤立了楚军。相反,项羽效法儒家,信奉周礼,割地分王,大搞分封,开历史的倒车,不得人心。
在用人上,刘邦用的人能够贯彻执行他的法家路线。他的主要谋臣和将领中如肖何、曹参、夏侯婴等,都是秦朝地主阶级的下层官吏,要求前进,反对倒退;他还用了不少劳动者出身的人,如周勃是手工业者兼办丧事,樊哙是卖狗肉的,灌婴是商贩。刘邦针对他们所长,量才使用。而项羽是任人唯亲,他依靠的旧贵族都有极大的野心,对他厚封亲信极为不满。因此,项羽既被人民所痛恨,也为旧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分子所反对。真可谓众叛亲离,到处树敌。由于他们两个政治集团所用的人不同,依靠的阶级力量不同,就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弱军要战胜强军,没有后方基地是不行的。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很注意这个问题。他有关中作为巩固的后方基地,虽屡战屡败,但能得到及时补充。在吕雉、肖何的领导下,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人力物力。而项羽虽有较强的兵力,但他失去人民的支持,得地后不但不加以巩固,反而肆意破坏,甚至在他战败后,连他自己的首都彭城也不敢回去了。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主席说:“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刘邦正确地运用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唯物主义军事思想,根据形势作了正确的军事部署,对战略全局处理得比较恰当。他能及时地采纳部下的建议,制定出正面坚持、南北两翼牵制和敌后扰乱的战略方针,并坚持实施。这就使强大的楚军陷于多面作战的困境,而汉军的实力能够不断发展。同时,刘邦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在项羽被迫分散兵力,调动忙乱,举措失当的形势下,刘邦又能适时地进行战略决战,为以后全歼楚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搞复辟倒退的项羽,在军事指导上又是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那一套,对双方力量缺乏正确的分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刘邦的力量,在指挥上缺乏战略头脑,不能通盘考虑,没有主要的打击方向,东奔西跑,穷于应付。再加上在打了一些胜仗之后,不能乘胜追击,也不注意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自己侧翼和后方安全。结果,主力被刘邦调动于各战场,顾此失彼,丧失了优势和主动。项羽虽然在战争开始时取得了一些战役和战斗的胜利,但在战略全局上都是失策的,所以导致彻底失败。项羽临死时胡说什么“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真是至死不悟!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楚汉成皋之战中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反动派搞尊儒反法、复辟倒退,只能以失败告终。叛徒、卖国贼林彪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妄图开历史的倒车,其下场只能是死无葬身之地。我们一定要把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