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科研实践——记共产党员、回乡知识青年杨述奇为革命驯养才鱼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2-15
第3版()
专栏:

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科研实践
——记共产党员、回乡知识青年杨述奇为革命驯养才鱼的事迹
在富饶美丽的洞庭水乡,人们传诵着回乡知识青年杨述奇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驯养才鱼的动人事迹,亲切地称赞他是“公社里的‘才鱼专家’”。
杨述奇家住湖南省沅江县普丰公社土包大队第五生产队,是一九六七年从中学回乡的知识青年。他牢记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决心和贫下中农一道,把家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多生产鱼米,为国家多作贡献。
一九七一年春,小杨听水产收购站的同志谈起了洞庭水乡出产的才鱼。这种鱼,是人民群众喜爱的食用鱼,在国际市场上也很有名。可是才鱼是一种吃鱼的野鱼,素有“鱼霸”之称。历来才鱼只有人捕,没有人养,所以越捕越少,满足不了人民生活和国家出口的需要。小杨心想:如果能使野生才鱼变家养,不就可以多生产才鱼,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吗!
小杨把这个想法和共产党员、老队长侯忠桂一谈,老队长高兴地说:“述奇!你想得对,为革命就是要敢想敢干,你大胆实验吧!有什么困难,我们大伙来解决!”可是,也有个别人议论说:“才鱼天生是野东西,哪里能够家养呢?才鱼家养,前人没有干过,书上没有写过,杨述奇想得真是出奇!”
野生的才鱼难道真的不能变为家养?毛主席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学习了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小杨的思路开阔了。他想: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野生和家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远古时代,连家庭都没有,还有什么家禽家畜呢?今天,家里养的鸡,栏里喂的猪,田里使的牛,不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认识了这些动物的特性和生活规律,经过人工驯养,从野生变过来的么!没有经过实践,就断定野生才鱼不能家养,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我们就是要干;书上没有写的,我们通过实践可以写上去。大庆工人能叫千古荒原献石油,大寨贫下中农能叫七沟八梁产粮食,不都是干出来的!
“实践出真知。”只要大胆实践,摸索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野生才鱼向家养转化是完全可能的。在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小杨迎着风浪,开始了驯养才鱼的实验。
才鱼家养,首先得解决子鱼的人工孵化问题。孵化如何搞,小杨毫无经验。他想起毛主席关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的教导,决心向有实践经验的人请教。他利用工余时间,顶风冒寒,走了七个渔村,访问了六十多个渔民,对才鱼的生活习性、撒子规律有了一些了解。回到队上,他选了十一对种才鱼,开始作孵化实验。由于没有掌握孵化规律,十一窝坏了十窝,实验失败了。老队长及时开导他说:“‘世界上没有易吃的果子’,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大队党支部书记也上门来鼓励:“不要怕失败,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有一窝活,就不愁万窝成!”支书和老队长的话,给小杨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他遵照毛主席关于“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的教导,认真分析了一窝成的经验,剖析了十窝坏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种鱼寄养和鱼场防寒防害工作。第二次实验,十七对种才鱼,成功产孵十七窝,胜利地突破了子鱼孵化关。
鱼子孵化成鱼苗,长成一窝窝小才鱼,小杨心里高兴极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小才鱼的数量一天天减少。小才鱼跑到哪里去了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小杨遵照毛主席关于“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教导,进行细致观察。白天骄阳似火,小杨趴在热气蒸人的塘基上观察。夜晚人们在堤上乘凉,小杨仍坚持蹲在塘边,了解才鱼夜间的活动情况。一天中午,他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一条躲在黑草下的母才鱼,突然朝子鱼群冲去,大口大口地吞食起来。呵!原来小才鱼不是跑了,而是被母才鱼吃了。母才鱼前段是那样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子女”,现在为什么又残食自己的后代呢?小杨又去向一位老渔民请教。老渔民告诉他:母鸡“醒抱”以后有啄食小鸡的,母猪饿极了有吃猪崽子的,才鱼饿了吃子鱼,这也没有什么奇怪。小杨听了很受启发。他把母才鱼捞上来过秤,发现体重普遍减轻。原来母才鱼产卵后,体力消耗很大,如不及时补充营养,它们就会饥不择食,吞食起子鱼来。针对这种情况,小杨趁黄昏子鱼成群“宿营”的时机,用工具把子鱼捞出来,与母才鱼分塘喂养。这样,既保证了子鱼的生命安全,又可加食喂养母才鱼。
为了摸清才鱼的“食谱”,小杨闯大湖,钻苇塘,下深沟,进水田,从不同的水域捕来一些野才鱼,进行解剖。他发现:湖塘里的才鱼以吃小鱼为主,沟里的才鱼捕食虫子、小虾较多,田里的才鱼吃的是蝌蚪、泥鳅,小才鱼爱吃孑孓、水蚤。尽管才鱼的大小不一,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喜爱吃活食。
弄清了才鱼的“食谱”,小杨就去给才鱼寻找食源,进一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水、草、虫、鱼之间互相矛盾、互相依赖的运动变化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有红菱、黑草的塘里,水越肥,草越长,微生物繁殖的也多。这就给小虫、小鱼提供了充足的食料。而小虫、小鱼又是才鱼的好食料。于是,小杨就在鱼塘里培肥水质,栽植红菱、黑草,做到肥水繁虫,蓄草养虫,以虫养鱼,以小杂鱼养才鱼。
一个炎热的夏夜,小杨拿着电筒,蹲在塘边观察鱼情,发现雪亮的电光,把稻田里的各种虫都诱引掉落到水面上了。光亮也引动了鱼群,才鱼见了水面上的害虫,大口大口地捕食。小杨从中受到启发。从此,每年夏秋夜晚,他就在才鱼塘中点上灯,用灯光诱虫喂才鱼。
家养才鱼的食料基本解决以后,小杨发现自己在驯养才鱼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顺应才鱼的生活习性,没有能动地去改变才鱼的野性。譬如,才鱼的胆子非常小,看到一点人的影子,听到一点小小的声响,就逃得远远的。这样,投下的饵料,碰上的吃到了,碰不上的就吃不到。结果是饱的饱,饥的饥,长得大的大,小的小,又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的现象。能不能叫才鱼听从人的指挥呢?小杨遵循毛主席关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的教导,又开始了新的实验。俗话说:“鱼游上水鸟爱林。”小杨利用鱼爱迎水的生活特性,在鱼塘入水口放水,吸引才鱼集中,然后进行音响训练,造成才鱼对音响的条件反射。开始,鱼群赶来迎水集中,一听到声响又都跑了。经过多次反复,才鱼见平安无事,也就逐渐不怕人了。后来,只要小杨敲桶或搅动塘水,才鱼就争先恐后地游来吃食。由于投食定时,才鱼都能吃得饱,长得肥。
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在贫下中农的教育和帮助下,杨述奇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导科研实践,终于使野生才鱼家养成功了。一九七二年,第五生产队收获了家养才鱼一千二百多斤。一九七三年春天,大队党支部调小杨到大队渔场养鱼,并成立了才鱼科研小组,扩大了才鱼养殖水面。开始,才鱼和家鱼同塘放养,才鱼吃家鱼,影响了家鱼生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小杨和科研小组的青年们一起,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的教导,一次次地走出去访问老渔民,一回回地趴在塘边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才鱼虽然吃家鱼,但在比它大一些的家鱼面前就无能为力了。他们觉得这是个可以利用的矛盾,就在小才鱼塘里,放养了一批大一点的家鱼。家鱼、才鱼同塘放养,既综合利用了水面,又充分利用了塘中的食料。才鱼吃塘里的害虫,为家鱼除了虫害。才鱼经常追捕食物,促使家鱼活动而增强体质。这样,就使才鱼和家鱼同塘的“相互矛盾”,转化成为“相互依赖”,为才鱼和家鱼同塘混养闯出了一条新路。
今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普丰公社党委为了巩固和发展驯养才鱼这一科研成果,把杨述奇调到了公社办的渔场,让他在较大的水面上家养才鱼,更好地开展水产科研活动。现在,小杨和同志们除了实验才鱼的驯养、精养、混养外,还搞了一百亩高产鱼塘的实验,探索塘鱼的高产规律,为生产队发展塘鱼生产提供经验。
几年来,杨述奇坚持战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科研实践,为革命驯养才鱼,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小杨认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不断提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省、地、县的团委委员。杨述奇决心一辈子扎根农村干革命,用实际行动批判林彪鼓吹的孔孟之道,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水产事业!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